咬下一口包子,浓郁的孜然味迅速蔓延整个口腔,或许回洛阳后,半年内都不再想吃兰州拉面了,这是我在西海固的第七天。来之前,西海固与洛阳之间的关联,我从《西部招妻》中看到过。
《西部招妻》是摄影师马宏杰多年跟拍而成的纪实作品,最早发表于《读库0904》,同年8月结集出版。马宏杰是我的洛阳老乡,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更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纪实摄影家之一。书中的主角老三也是洛阳人,马宏杰的一个亲戚,家境一般,因腿部残疾在本地娶妻无望。马宏杰随他一起,多次往返西海固招妻,历时数年,见证记录了一段段辛酸无奈的婚姻。
在我看来,今天的洛阳,褪却古王城的光辉,加上重工业的没落,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落在后面。然而,一个洛阳郊区的农民还能够去西海固招妻,实质上是买媳妇,西海固该是一个多么贫穷的所在!
西海固,是宁夏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固原的统称,曾有文人用“苦瘠甲天下”来形容这一地区,1972年被联合国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不亲自踏上这黄土塬,也许永远无法体会到生活的艰苦,理解生活对人性的撕扯。在原上奔驰百公里,不见一丛绿色。千沟万壑将黄土高坡块块分割,冬季撂荒的土地上堆积着垛垛秸秆。徒步荒野中,脚步所至,灰尘飞扬,干渴了太久的土地皮肤早已裂成了残片,连荒草仿佛也被烘烤过,一碰就碎。路边一闪而过的房子,为数不少还是泥土垒砌,高大庄严的清真寺是这里最亮丽的颜色。
2000年11月,马宏杰随老三第一次去西部招妻,来到的就是固原。十七年前的固原还是一个县,“县城依山坡而建,冬日早晨的阳光给县城罩上了一片金色,可周围的山上却是光秃秃的,眼前的景色一片荒凉”。从县城多次中转,终于到了一个媒婆家,贫穷固然触目,贫穷下扭曲的行为更让人惊心。家里的被子多年未洗,只为省一袋洗衣粉;媒婆家里“收养”了两个无依无靠的男孩与女孩,为的是他们长大后再高价卖出去,特别是“女孩”,能得到一笔超过万元的彩礼;就连她自己的女儿,也被她强嫁给一个老男人,只为得到更多礼金。“善良的心与金钱的诱惑,这么自然地结合在人们的生活里,而且那么平静”,当地人对此早习以为常。反过来说,也正是这样的状况给了“招妻”以可能。挣扎在贫困边缘的人,会抓住每一个到来的希望,这种希望有时是不能用正常的伦理道德去衡量评价的。
然而,老三的招妻之路却充满坎坷、一波三折。第一次,老三与女方都已谈好,但媒婆却借机敲诈,为了多挣六百块手续费,不惜把亲事拆散。“在这里,信誉和金钱,哪一个更重要?做人的标准是什么?这里的人穷怕了,他们首先想要的就是钱。”
2001年再去招妻,在一户人家没谈拢价钱被“扣留”为人质,一番折腾历经艰险才逃到县城。一行人转到另外一个乡继续招妻,功夫不负有心人,以13000元的彩礼娶了一个姑娘,带回洛阳后,却发现她好吃懒做、赊债不断,老三不堪重负,将其送回了西海固。
2005年,再赴西海固,成功娶到一个叫红梅的姑娘,并为老三生了一个女孩,但红梅的父亲故意把结婚证上的名字写错,为了能让女儿再嫁一回,导致母女在洛阳一直无法落户……
质朴的文字冷静描述了招妻过程的种种经历,几处细节令人过目不忘。
来之前,老三家里人特地买了20多斤挂面,再加上我们在固原等车时买的一些熟肉,准备到他们家里做饭吃。这些东西被老太太收起来后,我们就再也没见到过。
媒人临走时看着我身上的羽绒服说:“你能不能脱了给我?你肯定有钱,还可以再买嘛。”我看着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这两个孩子都是她花钱买来“收养”的,女孩花了300块钱,男孩花了200多块……
黑白的照片,忠实记录在这里遇到的一切,没有批判,没有褒扬。
正像马宏杰所说,人的生命有时就像一粒种子,随风飘落到什么地方,都得生根、发芽、成长,哪怕这种生长有时是扭曲的。行走在黄土塬上,阳光苍白,尘土飞扬,我想起了罗尔斯提出的公平“无知之幕”,假如把每个人的身份全部清空,幕布拉开的一瞬间,生命去往随机的地方。投身此处,我会做些什么,又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也许柴静的话给出了一个答案,“普通人就是普通人,照片里的生活就像它本身一样,笨重粗粝,人的心里都磨着沙石,吃着劲,但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