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健垣先生偶遇

文/秋农

图片发自简书App

陶艺先生再到扬州,已是暮春时节。约好地点见面,唐先生也在。此之前,有关唐先生的了解是空白。午饭在侧,随手拍了一张合影,照片中那个男子,在我视网膜上影像的是个青衣。

图片发自简书App

陶先生说,唐先生是南音研究专家,粤曲名角。

这一幕,梦里似乎出现过,记不太清了。因为我学昆曲,唐先生便说起,他在耶鲁用三弦为人伴奏,演出昆曲的事情。

他不怎么吃东西,有一句没一句地说些闲话。

一盏饭时间,关于唐先生本人的信息量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可思议。

饭闭,移步李 全 先生的“木子琴堂”。上午陶先生和唐先生的书法作品尚铺展在案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上传中,请稍候...

睹物问起大篆、小篆的区别,唐先生随手拿用起笔墨,边列图表边讲解,从黄帝开始,一直讲到西汉霸业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期间的朝代更迭,每个朝代有几个帝王,帝王的名字和顺序,不同文字的产生原因,徐徐道来,如山涧泉涌,清澈透明,源源不断。尤其是商代历史,如数家珍,字字玑珠。甲骨文,钟鼎文,竹简文,无一遗漏。

图片发自简书App

天书般的文字以及中国文字历史的发展过程,在唐先生的讲解下,在我的脑海里形成清晰的概念。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起听解的李先生和夫人,严舜扬先生频频颔首。唐先生把甲骨,牛骨上的文字写在宣纸上,又翻译成简体字。因唐先生把构字原理说得实在是太浅出,我们几个都认识了其中的几个。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有幸得到一幅唐先生的墨宝——

图片发自简书App

“自修为己不为人”

“人用手牵着大象,大象会为主人服务。”

“古代的中原属热带、亚热带气候,’豫’是河南的简称,半边为象,也佐证那个时期,黄河流域生存过大量的象,现在多在云南等低纬度地区。”

篆书的“为”字,上面一只手,下面牵一头大象。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个字——因为有这么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唐健垣先生。

素昧平生,心甘情愿把知识的粮食磨成粉,熬成粥,再嚼烂后,一口一口地喂进我嘴里,营养我。仔细地想,即便没有陶艺先生在后面忖托,唐先生对每一个人,也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要谁开口讨学问,一刻钟的时间,他都会给你饕餮一餐,让你沐浴在文化的阳光里,痴迷,沉醉,汲取充分的营养,还享受他娓娓道来的安详,诲人不倦的慈祥,一刻千金的时光。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以为,中学课本上韩愈《师说》里的师者,在大唐之后就不存在了。今天的唐先生是从唐朝穿越而来的吗?如果先生们都如唐先生德艺双馨,何患我祖国无将相之才?何患我爹娘有不才之子?

体$制之弊可言,唐先生为何不言?

不知道如何操作,方可把唐先生闲聊入文库的视频上传到此,让天下人认识这位满腹经纶,跨界无碍的才子。

回到家中,百度“唐健垣”,一帖贴资讯翻滚而来。

“唐健垣,广东南海人,1946年出生于香港。香港著名的古琴家、古筝演奏家、南音和甲骨文研究专家,同时也是位茶艺和园林专家。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康州威士连大学、密芝根大学、香港演艺学院”。不计其数的唐先生图片。

我要怎么努力,才能望其项背,成就半分才情?万分感激陶艺先生长期以来对我的关爱和引领,尤其今天,让我有幸认识唐先生,醍醐灌顶之惊醒

——人之伟岸,常常是润物细无声的和平。

图片发自简书App

2018.5.20日于扬州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