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练归来,匆匆吃罢早饭,就开始捯饬书房。
因为近年来热爱读书,相继购置了一些书,以致于家中三个书柜仍觉拥挤,为了给书一个明亮的位置,接受荣的建议在网上购置了一个最普通最简易也最实用的书柜。
书柜快递来时都是木板和零件,好在有个喜欢拼装的儿子,我们在儿子的指引下一步一步硬是把一个两米高、两米七宽的书柜给承接起来了。这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其中有两块板装反了,柜门上不了,上不了就上不了吧,工不是那么好翻的,生活有时候该将就也得将就。
装好了书柜,开始整理书们,归类,摆放,一本一本,一摞一摞,看着满满的几架书,心里别提有多踏实。我把所有的笔记都摆放在一起,数一数,足足有二十多本,放下周围的乱七八糟,我要看我的读书笔记,随意翻开一本又一本,一页页地看,看那些淘来的文字,看那些每一个过往的时间里自己曾有过的所思所想,那些读过的书,那一个又一个不同阶段的自己,在脑海里又荏苒起来。
第一本翻开的是2014年的笔记,这一年是甲午年,马年。这本天蓝色的笔记本是从徐州淘来的,很大气,很漂亮,我特别喜欢,记得刚买来的那个晚上,我小心翼翼地描摹着“2014,你好!”的字样,在左上方还画了一只小蜗牛,在座右铭里写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寄寓着自己不仅希望这一年过得慢一点,而且更希望自己这一年多多学习力争有所收获。
翻开里面的文字:第一篇摘抄——《修复你的注意力》: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不用读书看报就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整个世界发生了什么,不用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翻阅就能找到想读的书籍。社交,购物和获取信息都是如此容易,这世界让人兴奋得不知所以。于是,你有了一个格外繁忙和疲惫的大脑,疲惫多来源于注意力的不断交换。
这在今天读来,依然可以砥砺心灵,那 些信息碎片所构成的显示屏,一味地让我们放纵自己的注意力,以致于不再花时间思考和学习。不过我还是很庆幸,因为我能坚持着每天读几页书,每天写两页笔记。
再翻:读林清玄的《心美,一切皆美》。
面对生活的琐碎,作者开出了“心药方: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孝顺十分。用宽心锅煮,不要焦,不要躁。”
读这些文字,心莫名地就安静了,不焦,不躁。
这本书在14年的暑假送给我的学生刘智鹏了,我曾经的语文课代表,高考考得不错,请我吃饭,我选来选去,就将这本书和一本笔记送于他了。
再打开第二本笔记,2009年元月的,又是一个新起点,扉页上写着:“让阅读滋养心灵;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让周围的人感觉自己很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今晚再读,感动那个时候的自己。里面记着读叔本华、读钱钟书、读张爱玲、读宋庆龄、读邓亚萍、读奥黛丽赫本…最难得的是读王崧舟、盛新凤、于永正、薛法根等,那么多的课堂上的经典思想摘抄,也许正是它们悄悄地改变了我的语文课堂。
翻到后面看到这样的话:一本书究竟有多大力量?有时候,她就是这样神奇——观念变,行动便与之变。书就像是盐,慢慢融进水里,于是水的成分由此而变。
很遗憾,写这话的缘由是真不记得了。
再翻开一本黑色的笔记,2006年的,那时还没有爱上笔记本,所以只是一个简单的黑色皮抄。所写字迹略有点潦草。扉页上写着萨特的“阅读是自由的梦。”
所读书目有专业书籍,也有文学书籍,最多的是对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秋暝》的摘抄,也是因为《山居秋暝》里的文字,又读的《苏东坡传》,原来,我每次和学生讲的关于苏东坡的故事都起于这里,我每次所背的苏东坡的画像诗歌也静静地躺在这里: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就这样,我一本一本地翻看着过往的文字,同时也在脑海里翻阅着一年又一年看似相同却也不同的自己。
想起余秋雨在南国书香节上的演讲,他说:“当阅读通过手机成为滔滔洪水把现代人都裹卷后,优秀的读书人要在这个洪水当中修筑一个小岛,给灵魂一个安顿之处。”他还说:“一个优秀的读书人,就是一个不盲目的读了很多看似无用的读书人。”
我很欣慰,这个假期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每天都坚持书至少记两页笔记,读完了木心的一套随笔,读完了胡适文集四卷,读完了王小波的《思想的乐趣》,梁衡的《火辣辣的生命之美》等文学书籍近20本,读完了陈日亮的《我即语文》、肖培东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熊芳芳的《生命语文》等专业书籍六本。
周国平在《灵魂只能独行》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孤独,是一个内心整合的过程,能让自己清醒地看世界,也能让自己理性地看自己。”
读书就是走向这样的孤独,它需要你在安静的状态下独自思忖,从而濡染你的灵魂。
这样的孤独是可喜的,是幸福的,是想起它都会是面上带笑的。
如顾城的诗:
每一个默许
每一个静静的春天的悸动
都会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单想想就够美好的了。
放好了笔记,我环视书房,我的书柜,我的书,心里由衷地满足。
据说冯骥才收藏了四千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
今天捯饬的这个书柜,竟也让我有了恋恋不舍的味道,从此定当是天天用眼扫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