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你认为人类的能力是天生固有的,还是后天可以培养的?当你面对困难或遭受挫折的时候,是承认自己能力不够就放弃了呢?还是勇于改变自己?
这些问题都能在第一章里找到答案。
01 人类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可以培养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固有天赋。你可能天生就声线就好,说话和、演讲和唱歌听起来悦耳舒服。也有的人天生四肢协调能力强,乐感很好,只要看看别人的舞蹈就会模仿得像模像样,毫不费力。
那么如果不具备这方面优势我们是不是就学不会呢?
杰出的精神学家吉尔伯特•戈特利布认为:在我们发展的过程中,基因和环境不仅是相互协作的关系,基因更需要环境的帮助来更好地运作。
比如,篮球运动员的身高是基本优势,但斯伯特·韦伯身高只有1.69米,在NBA联盟算一个非常矮的小个子。绰号为“小土豆”,虽然身高不出众,但是他的原地弹跳是1.3米左右,助跑弹跳是1.5米左右,成为扣篮王,让人刮目相看。
当代智力研究领域的权威罗伯特•斯腾伯格说道:“人类的某项专长并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决定的,而是通过有目的的锻炼获得的。”
因此,即便是天资一般的我们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阅历,训练学习和不断努力,提高个人能力,甚至成才,取得成功。
02 面对困难,你是只想证明自己有能力,还是看做是提升的机会?
学生时代面对老师的提问,我们只关心是否回答正确来证明自己是否聪明。
工作中遇到困难,我们只想解决痛点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足够高强。
不知你是否曾经有类似的想法。
其实,这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能力是不可改变的,总是想证明自己有这份天生的能力,为了表现完美的自己,抗拒改变,拒绝挑战。
如果你有这种思维,请别害怕,因为还有一种成长型思维模式,强调人类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和努力来提升。
面对老师的提问,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回答错了也没关系,可以给自己纠正错误,正是学习提高的好机会。
遇到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即便工作任务失败了,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以后该怎么改善,最终让自己能力提高。
生活当中也会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只要我们秉承“人的才能是可以培养”的理念,把每次挑战当成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们就能够不断进步。
3. 遭受挫折时,你给自己贴上失败者的标签还是勇于面对,积极改变?
结合自己,也经常有挫败感,不敢在社群说话,怕被认为能力低下,非常在乎别人的看法,这其实就是固定型思维在作崇。
这种想法,屏幕前的你,是不是也熟悉?
但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与此截然不同,却相反地认为:如果做错事了,搞砸事情了,只说明我们努力不够,还有可能是方法策略不对头,需要加倍努力,寻找更好的策略。
总之,成长型思维模式对自己更加包容,能接受所犯的错误,能接受失败,即使遭受挫折,依然能够坚持,不言放弃。
这些观点和事例给我很多启发。
比如,在年度会员的课程学习中,我也要多尝试,多探索,不怕嘲笑和失败,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其实别人也根本不关心你的成败,只是自己心里戏太多),多多敞开自己,挖掘潜能,挣脱自我贬低的泥沼,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寻求更多更好的策略方法,努力改变处境和状态。
加油,新的一年,逐渐养成成长型思维模式,活出一个崭新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