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在中国的企业文化中,有一种依靠能人的文化。这种文化的诞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很多企业CEO普遍认为,领导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是靠打拼、摸索后的修炼成果,它不可被复制,所以老板们往往尤为重视那些领导人才,深怕他们被猎头挖走,因而给公司带来不可逆的损失。
有一本书,叫《可复制的领导力》,它否定了这种企业文化。
书的作者樊登,原央视节目主持人,曾主持过《实话实说》等栏目,辞职后创办《管理学家》杂志,后又创建“樊登读书会”。
樊登在书里说,当下的互联网时代,每一位知识工作者,都是管理者。领导力已不再是某些人的专属能力,而成为每一个人生存、发展所需的硬技能。说的够明白吧,他说每个人都是管理者,只是管理的权限、范围不同,管理的能力强弱不一而已。
书里强调,领导力不是天生的基因带来的能力,而是一系列可操作、可模仿、可践行的。换句话说,领导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复制的。
可复制、扁平化、标准制订、目标管理......这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词汇,这些观点与书中的论点不谋而合,领导力并非不可捉摸,它的核心其实是一系列的工具,只要领导者学会如何倾听、反馈以及授权等等, 企业的工作效率是完全可提升的。
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书里提到的领导力近些年的新变化。我们都知道,领导力是决定一家企业、一个团队能够走多远的重要指标。
在过去,企业管理的核心驱动力是让员工怕:迟到怕被亮相、团队业绩不好怕丢人、个人业绩不达标怕被扣工资等等。对这些“自上而下”管理的企业,“怕”就是他们领导管理员工的工具。
但在今天,互联网放大了每一个个人的能力,对每一个优秀的组织而言,类似“怕”这种简单的工具化已经不再适用,通过新的工具化方法得到员工的尊重和信任,让员工产生主人翁意识,才是新时代下企业发展的方向。
到底应该如何复制领导力,从而得到员工的尊重和信任呢?
四个方面:用宏大的目标、明确的规则、即时反馈和自愿参与来贯穿于复制的全过程。
一是企业要有宏大的目标,让员工愿意和企业一起做事、共同发展,但这个目标不能是由老板拍脑袋想出来的,它应该是所有人共同认可的,员工和企业结盟,为了实现它共同努力,甘心情愿为之付出。
二是要有清晰明确的规则,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在既定的宏大目标下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有例可依,有章可循,遵循游戏规则。
三是即时反馈。反馈对人类的重要性可以说是深入骨髓的,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人最看重的就是和同伴的关系,无论讨厌还是喜欢,都迫切地希望得到来自同伴的即时反馈。企业管理中同样如此,没有任何一个管理者在自己演讲汇报时,希望看到下面的员工个个神情漠然。同理,员工在执行某项工作时,需要随时得到来自各方的反馈。记住这一点,当一个人做错事的时候,是你和他拉近距离的时候;当一个人做对事的时候,才是你塑造他行为的时候。
四是自愿参与。管理其实就是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人的善意。一个企业能成长到多大,关键在于替你的员工去着想。让员工自愿参与,就是激发他心中的善意的能量。
在这本书中,樊登分享了很多如何复制领导力的工具和方法,其中有一个关于如何倾听的小技巧,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我们都知道,善于倾听来自各方不同的声音,可以让自己的判断变得更加准确。但常常是,我们表现出来的不耐烦和心不在焉,听一个人说话听了半天,却不在状态,只看到这个人嘴在动,这个人说了什么却根本没听进去。
如何耐心倾听的第一个技巧,深呼吸。在倾听之前,如果你有不耐烦的心情,而又不得不听,你可以先深呼吸,继而保持专注,从心底告诉自己,倾听也是一种修养。
如何耐心倾听的第二个技巧,提问。回应倾听最有效的方法是提出相应的问题,对方才能能跟你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倾听不只是传递信息,不是知道了、记住了就好了。除了提问,你还要照顾到对方的情绪,给到回应、点头,微笑,发出声音,传递尊重和信任。这同样是素养的体现。
如何耐心倾听的第三个技巧,复述和总结。有时候我们要处理的一个问题是,在倾听的过程中,交代完一件事情,过后还是出了差错,而且大家各说各话,死无对证。所以,讲述者讲完之后,或者说出重点时,自己要相应复述或总结指出重点,这是尊重讲述者,也是领导力的表现。
从现在开始改变,学习领导力方法,掌握领导力精髓,就是改变的开始,它有益于我们每一个人。
(文 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