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没觉,随流收发祝福信息、欢聚庆祝。今天早餐安静的吃着粽子,此刻却游思着,感触了。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
也许屈原自己都没想到,当他义无反顾决绝沉向汨罗江心时,他会为华夏子孙留下一个两千年不变的节日——端午节。 上下五千年,一人代表一节,传承不灭并与之合体,历史仅此一例。
在披挂出征、主导变法、纵横外交等各种努力后,屈原终发觉,腐朽糜烂的楚国,早已摇摇欲坠。 而他,因奸佞的谗言被罢官,放逐江南长达16载。 在烟雨莽莽的江南,他空余爱国之心,难觅报国之门。 他的悲愤,只好化作滔滔文思,传下不世名篇《离骚》《天问》《九歌》。
面对歧路曲折,他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面对楚国沉沦,他说: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面对民众苦难,他说: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面对千难万险,他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个大诗人,开创了辞赋先河,被后世誉为“中华诗祖”“诗魂”。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日,秦军攻破楚国都,极度绝望、心如刀割的屈原,愤然自沉汨罗江,屈原以死明志,冀望用自己的死,唤醒楚人的血性,激励楚人的抗争,鼓舞沉沦的人心。
听闻屈原以身殉国,楚人悲愤、哀伤。附近的老百姓,纷纷赶来营救。 有渔夫划船来回穿梭打捞,担心鱼虾蟹吞食屈原真身,于是将饭团投入江中。 更有医者,端来雄黄酒倾倒入江,试图药晕蛟龙,使其不能伤屈原。 而这些,逐渐演变成为端午节“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
千载以下,朝代更迭,但这些纪念从未间断,关于歌颂、仰望、祭奠的千古传唱,从未停歇。 无私无畏、忧国爱民、拼死抗争、舍生取义的屈原精神,经受历史长河的淘洗冲刷,彪炳千秋,依旧薪火相传。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子龙“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皆是代表。
今天端午成为法定假日,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试问,当我们兴高采烈过节时,真的传承了端午节真谛吗?
端午节是有节魂的,有源有宗——那就是,华夏子孙的浓烈家国情怀!
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 让节魂归位,让精神不灭,让本色不改,让正气长存,这才是我们过端午节的真正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