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 第五章:使节之如果战败
艺凡:今天咱们讲讲啥呢?
易中天:战败国。
艺凡:从哪个国家讲起。
易中天:郑国。
艺凡:怎么又是郑国?
易中天:地理位置不好,别面有晋国,南面有楚国,西面有秦国,都是大国。秦国还好,不怎么打郑国的主意,而晋国和楚国天天打郑国的主意,没办法,郑国只能做个两面派。
艺凡:两面都不得罪,两面都要斡旋,不好弄啊。
易中天:可不,楚庄王因郑国在楚晋之间摇摆不定,决定教训一下这个“两面派”。楚军包围了郑都。三个月后,郑国最后一道防线被攻破。郑襄公无路可走,只有投降。
艺凡:投降的后果是啥呢?
易中天:命运只能交给别人了。他们的前途也有好几种。最好的,是只要认输认栽,胜利者就放他一马,歃血为盟即可。其次,是虽然不灭亡这个国家,但要变成战胜国的附庸。再差一些,是战败国的臣民被迁出祖国,到其他地方定居。更差的,是他们都成为奴隶,被当作苦力、贡品或商品。当然,他们也可能被整体掳往战胜国,有如当年犹太人的“巴比伦之囚”。运气不好的国君或储君,则可能血溅礼器,尸横祭坛,成为刀下之鬼。
艺凡:有血溅礼器的吗?
易中天:蔡灵公,因为楚灵王认为他对自己不忠,被楚灵王骗到某地,灌醉后活捉,然后杀掉。与此同时,楚灵王派兵包围蔡国,蔡国太子率领国人英勇抗战,力不能支,城破被俘,楚灵王竟把他杀了祭祀社神。
艺凡:战败国的命运,太惨了,那作为战败国的郑国的命运呢?
易中天:郑国的运气不错,因为当时的楚国国君是楚庄王,而不是楚灵王。结果就是签订和平条约。
艺凡:这么看,楚庄王还是很仁义的。
易中天:啥仁义,就是还买有到灭郑国的时候,楚庄王他借口讨伐夏姬的儿子而入陈,便决定把陈变成楚国的一个县。事实上,如果不是楚国外交官的一席话,陈国没准就灭了,后来的郑国也不会有好下场。
艺凡:谁的话,这么好使?
易中天:楚国的外交官,申叔时。
艺凡:申叔时说了什么?
易中天:他说,一个人牵了牛去践踏别人的田地,当然有罪。但如果把他的牛也没收,惩罚就太重了。诸侯追随大王,是要讨伐乱臣贼子。如果顺手牵羊,把陈国也变成楚县,岂非贪小便宜?我们这帮小人平时就有句口头禅,叫“还回去总比不还好”。于是楚庄王让陈复国。
艺凡:如此看来,当年的叔詹和烛之武,堪称功莫大焉。事实上,没有烛之武,秦国不会撤兵;没有叔詹,晋国也不会罢手。不难想象,晋文公作出最后决策时,叔詹的影子一定在他眼前挥之不去。
易中天:是的,政治也好,外交也好,战争也好,都是为了国家利益。因此,真起作用的,一定是利,秦穆公可以证明;但感人至深的,则一定是义,晋文公可以证明。
艺凡:那么,楚灵王之灭蔡呢?
易中天:没人看好。事件发生前,晋国的政治家叔向,郑国的政治家子产,就断言蔡国必亡,楚灵王也不会有好下场。他们的意见也很一致:蔡灵公有罪,所以上天要借楚人之手灭了他。楚灵王多行不义,所以上天要用灭亡蔡国来加重他的罪孽。
艺凡:上帝要他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易中天:周景王手下一位名叫苌弘的大夫,更是从星相学的角度作了解释。苌弘说,蔡灵公弑君那年,岁星在营室。至今十三年,岁星又在营室。所以蔡灵公必遭报应。楚灵王弑君那年,岁星在大梁。两年后,岁星又会在大梁。距离楚灵王弑君,也是十三年。所以两年后,楚灵王必遭报应,蔡国则会起死回生。事实证明,叔向、子产和苌弘的预测都没错。公元前529年,楚国内乱,灵王自杀,蔡人复国。一切都准时准点,分秒不差。
艺凡: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