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提到「宿命论」,今天就在一本和心理咨询技术相关的书籍里读到:“宿命论是由自由意志来平衡的。”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和助人者,作者对人类秉持的信念是:人生来就具有不同的潜能,有些人就是比别人更聪明、更强壮、更善于交谈、更积极向上。
这是人的生物性。
同时,早期的环境和经验,会加速或者压抑这种生物性本能的发展。如果一个儿童在满足 ta 基本需要的健康环境下长大,比如有足够的食物、安全、爱和接纳等等,那 ta 会充分活出自己的潜能。
但如果一个孩子在充满暴力和虐待的环境下长大,那 ta 不仅不会活出自我,还会发展出防御机制——通常是退缩和逃避,这让 ta 无法实现真正的社会化。ta 长大后可能会逃避所有的成年人,尤其是有权威的人,无法和 ta 们建立正常的关系。
这是人的环境属性。
书里这么总结:「人的生命力是由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来决定的。」
翻译一下就是,一个人长成什么样子,是由 ta 先天的潜能和儿童时期的经验决定的。
不管是先天的因素还是早期的经验,我们都无法改变、无能为力——这听起来就很宿命论了。
但作者话锋一转,又说到:「人不能完全重组自己的人格,但可以学会接纳自己并尽可能发展潜能。」
我们无法摒弃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也不能超越基因的限制,但仍然有一个广阔的空间可以成长和发展。
我们的潜能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抑制,而且我们为了避免伤害还发展出了很多防御机制,有些是正常的社会化,有些则被过度应用了。
所以这个广阔的空间是,我们可以更多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如何成长为现在这个样子,并接纳自己,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多良好的适应行为(而非防御机制),并真正发挥出潜能。
这个过程,就像是先“沉下去”了解自己,再“浮出来”融入世界。
读到这里,我无法说清楚我是否认同作者这套对人类的看法,但我却有了更多的信心——对自己更多地了解,以及想清楚自己人生的意图,真正把自己活出来,这是我们充分发挥自由意志的途径,也是实现理想人生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