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于1996年脱稿,作者贾雷德·戴蒙德始终以探索的口吻讲述过去的13000年中不同大陆之间形成差异的原因。简单说就是欧洲为何是今天的欧洲?非洲为何是今天的非洲?欧亚大陆相对于美洲大陆、非洲大陆的“领先优势”从何而来?各大陆不同的历史轨迹是如何形成的?作者的主要结论是,不同社会之所以在不同大陆得到不同发展,在于大陆环境的差异,而非人类的生物差异。
首先,对本书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一个梳理。第一,安娜·卡列尼娜原则。借助托尔斯泰在小说中的第一句话“ 幸福的家庭都是幸福的;不行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阐述在所有要素里面只要有一个方面出了问题,就会使整个垮掉(有点类似短板效应)。第二,抢先驯化现象。这个稍微难理解,指的是一旦某种野生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得到了驯化,那么这种生物就在这种生物的整个产地迅速向其它地区传播,抢先满足了其它地区对同一生物独立驯化的需要。如果我们发现同一种生物的野生祖先在不同地区独立地得到驯化,就可以推断这种生物传播地太慢,无法抢先阻止其它地方对这种生物的驯化。举个例子。如果有了某种多产的作物,早期的农民肯定会去种植,而不会从头开始去采集它的那些不是特别有用的野生亲缘植物予以重新驯化。第三,蓝图复制和思想传播。在本书中指的是文字传播的两种形式,形式的一端是对现有的一幅详尽的蓝图进行复制和修改,即蓝图复制。形式的另一端是思想传播,就是仅仅将基本思想接收过来,然后去重新创造细节。
其次,说说本书的章节安排。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前言,19章节和尾声。前言以耶利的问题 “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的货物并将它运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货物呢?”来引出为什么财富和权力的分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而不是某种别的方式,为什么带来枪炮、细菌和钢铁的是欧洲人而非印第安人?文中开门见山对种族主义、气候作用进行了反驳。“欧洲是怎样形成今天的领先优势”成为贯穿全书的一条线索。第一部分先是对文明兴起开始前的世界作了简要概述,看起来,各个大陆都有自己的优势。然后,选取两个同一祖先的不同岛屿的发展差异来论述环境的影响。岛屿气候、地质类型、地形破碎程度和隔离程度等,都是导致世界出现差异的原因。最后用两个大陆不同代表的冲突来说明本书的核心观点,即枪炮、细菌和钢铁的进入导致欧洲向新大陆的入侵,而非反向。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全书的核心章节,讨论了人类历史不同发展轨迹的终极原因和近似因素。第二部分主要论证粮食优势为何总在欧亚,而不是新大陆?先是阐述粮食生产是枪炮、病菌和钢铁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也是终极原因。
然后,论证了人类为何进行粮食生产,不同地区农业发展先后的原因。实际上,粮食生产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在粮食生产的早期阶段,人们采集野生食物和培育非野生食物是同时进行的。使得粮食生产成为普遍并拥有相对狩猎采集的竞争优势的原因在于获得野生事物的可能性减小、可驯化的野生植物的可能性增加、粮食生产以来的一些技术的长足发展,只有在一些存在着地理生态障碍的地区,狩猎采集才得以保持。关于不同地区农业发展先后的原因,作者认为从广大地区和长远来看,在于所处地区能得到的整个野生动植物组合的驯化潜力总和。例如,这个动植物组合的不太多的驯化潜力,就是北美粮食生产很晚才开始的主要原因。最后,粮食生产的传播和粮食生产的起源一样重要,这也是不同地区粮食发展不同进度的一个重要原因。亚欧大陆为东西轴线,非洲和美洲为南北轴线,粮食生产传播的速度和选择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其中欧亚大陆的东西方向传播速度远比美洲的南北方向快。
第三部分,从粮食到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从终极原因的探索扩展到近似因素。为什么病菌从欧亚输入到美洲,而不是相反?美洲开始出现稠密人口的时间晚于欧亚大陆,最重要的是,美洲并没有欧亚大陆那样品种繁杂的驯化动物,而那几种大多也不存在传染病菌的先决条件。接着,阐述地理和生态条件影响人类文明的传播,包括文字。大多数社会有文字是向临近社会学习启发而来,有些社会虽然具有文字创始的条件,却没有机会发展出文字来,也因为和文字区域有地理隔阂。再考虑技术方面,欧亚大陆最终的巨大优势,是因为欧亚大陆技术传播的地理和生态障碍相对弱,欧亚大陆的人口相对较多,而技术发展最快的刚好是那些人口众多(由粮食产量而来)并且具有许多潜在的发明家和许多互相竞争的社会。最后,从对国家的起源的解说来证明小型社会如何演化成大型的复杂社会,其中外力威胁下的合并和征服造成奴隶、进贡等不平等都是欧洲人何以成为欧洲人,非洲人何以成为非洲人的原因。
第四部分,全书的收尾部分,回归到解释前言中耶利的问题上来,这也是全书核心观点的提炼,即为什么人类主要发展成果美洲都要晚于欧亚?其一,起步晚。人类在欧亚大陆超过100W年,而在美洲大陆只有12000年,欧亚大陆的人根据本地资源已经慢慢发展了各种现成的器具,而美洲大陆的每一处人都要自己发明适合的工具。其二,可驯化的野生动植物有限。美洲可驯化的野生哺乳动物太少,在驯化植物后,仍然必须要狩猎补充动物蛋白。其三较大的传播障碍。各个地区适宜的作物牲畜未曾得到充分交流交换,文字和技术的交流困难,语言分布零散而支离破碎,稠密的人口范围更小更孤立。
最后,说说我对本书的思考。本书具有强烈的地理决定论倾向,作者认为今天的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美洲大陆的差异在于各大陆本身所拥有的“不动产”,即由于环境因素造成本地资源等各方面组合因素的总和。在论证中国是怎样把几千年的巨大领先优势让给了起步晚的欧洲的时候,给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统一,所以一个决定就可以使整个国家向一个方向转弯。将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仅仅归因于中国在地理上的四通八达,归因于禁止海域开放的决定,未免太过简单,有些对答案拼凑事实的嫌疑。对于造成这个错误决定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缺乏深入研究,对于中国的国情和政治体制等现象把握不够全面。同时,比较牵强的还是作者关于发明的常识性观点。任何时代的发明,都是由于时代与经济的推动,若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发明”这一过程之前的“先例”才能被继续,被应用和推广、改进。但是,在90年代,忽略一些片面之处,西方人已不从种族、智力差异等方面和有差别的价值观来分析人类历史差异和未来走向,实属难得。作者坚定的“地理决定论”过于一家之言,但是注意到历史的偶然因素对于历史的影响,在今天的人文研究中也值得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