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爱吃苹果,先生却爱买苹果。这不,他又买回一箱苹果,个大皮红,看得我牙直泛酸。我忍不住抱怨道:“你是巫婆吗?给白雪公主送苹果,你安的什么心”?
先生拿出一只大苹果,慢悠悠的说:“我是给牛顿送苹果来了”。我冷哼了一声,这么大的苹果,要是砸在牛顿的头上,还不得头破血流?
咔嚓,先生对着大苹果,狠狠的咬了一口:“给,这是乔布斯的苹果”!看到这缺了一口的苹果,我的心被诱惑了,接过苹果,慢慢啃了起来。良久才抬起头,举起苹果核叹了口气:“你这该死的蛇,我要被赶出伊甸园了”。
这回先生哈哈大笑道:“每天一苹果,远离疾病和医生”。
苹果已经吃完了,关于苹果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白雪公主吃了毒苹果,才遇见了白马王子;牛顿被树上的苹果砸出了万有引力;亚当和夏娃受到了蛇的诱惑,吃下了苹果,被赶出了伊甸园;乔布斯缺了一口的苹果,则引来了全球果粉的追捧。我知道,还有很多有关苹果的故事正在上演。而我不爱吃苹果,背后也有着不可说的秘密。
如果你足够敏感,你会发现,其实你一直生活在故事中。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是故事,发生在你身上的是事故,只是角度不同。而对故事的不同解读,则是不同人生的展示。
《牛顿的苹果:关于科学的神话》写得就是关于科学的误解。
我们的有些麻烦不在于无知,而在于知道了太多不是那么回事的东西。
我们熟悉的一些“课本常识”,中世纪的黑暗,又如哥伦布证明地球是圆的、哥白尼把人类赶出宇宙中心、伽利略为哥白尼身陷囹圄、达尔文颠覆自然神学……都是后人的误会或歪曲。伏尔泰说认识中世纪就是为了蔑视它,而我们大约是因为不认识它而无视它的存在,当然更不知道中世纪的科学和宗教。
走进中世纪,我们会看到它流行的“自由七艺”——语法、修辞、逻辑、几何、算术、音乐和天文学。“七艺”中博学的部分被引向科学,其神圣性则被引向宗教,宗教与科学一直“共生”着,众多学科处于萌芽状态,与宗教的勾连剪不断理还乱。
物理学家戴维斯也说,物理学的时尚变了,变得像宗教,“拿信仰做基础”。但信仰不等于宗教,更多时候它只是像爱因斯坦说的“宇宙宗教感情”。很多论战都发生在不同信仰者之间,而不是宗教与科学之间。
从宗教影子里跑出来,会看到更多的神话,如牛顿的苹果,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达尔文与华莱士的进化论……它们最终都可归到信仰。更有代表性的例子可能是狭义相对论与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神话——那实验与相对论的创立没多大关系,很多课本却爱从它说起引出相对论。
但爱因斯坦是从麦克斯韦方程的协变性切入的,相对论可以基于两个假定逻辑推演出来,那么任何实验都将是它预言的结果而不是它生成的基础。
一个人选什么路线,不是问题决定的,而是他的“宇宙宗教”信仰决定的。没有这种信仰和感情,科学真的会“迷失”。
《牛顿的苹果:关于科学的神话》的两位编者,五年内邀请了26位来自生物学史、医学史、地质学史、科学与宗教关系史等科学史和科学教育各领域的专家,就自己所擅长的专题各写一篇文章,挑战流传至今的“科学神话”、“教育迷思”,帮助我们分辨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不再以讹传讹,成为最容易被骗的人。
话说从古希腊、中世纪,直至21世纪,我曾经信以为真的科学故事,有多少是真的?
故事比真理传播的更快,人们想要听到的,不过是他们想听的那些话。所以,你确信还要想知道那些没有故事好听的真相吗?但同时,他们也有可能只是一个人的一面之辞。
书,就在这儿,随便你看或不看;真理,也就在宇宙,随便你信或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