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西安是一座古典与时尚并从的城市,生活其中,出门闲逛时,一年四季都可以在大街小巷跟身穿汉服的青年男女不期而遇,尤其在大雁塔、城墙、青龙寺、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古色古香的场所,猛然看到一名或一群身穿汉服的男男女女,踏着优雅、细碎的步伐路过时,一种穿越历史之感油然而生。
古城毕竟是古城,人们骨子里对人文历史的敬畏,对传统文化的迷恋,似乎从来没有褪色过,反倒随着时间的延伸而愈发鲜亮。
据说,西安是中国所有城市里对汉服接受程度最高的城市,汉服的销量也名列前茅,由此催生了许多忠实的拥簇者,而他们,身着蓬松飘逸的汉服“招摇过市”,把好奇和惊异带给路人的同时,无形之中也让这座城市的古风古韵更加饱满。
穿汉服的人之于这座城市,是好事还是坏事?是历史的倒退还是文化的复兴?
这本不是什么问题,却由于不同声音的激烈碰撞,让其成为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
先看看汉服究竟是什么?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汉服”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里,有这样一句话: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
意思是说,大汉王朝周边国家的使者来汉朝朝见“天子”时,为了表示尊敬,要统一穿上汉朝官员的正式礼服,即汉服。
汉服的名称在汉朝被确定下来,并且,它的名字带一个“汉”字,很容易让不少想当然地认为汉服就是汉朝人穿戴的服饰。
其实并非如此,汉服是对中国古代汉族人的传统服饰的统称,又叫作华服、汉装、汉衣冠。它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从“三皇五帝”到大明王朝这4000多年里,凡是汉族人所穿的服装,包括皇帝穿的冕服,皇后穿的礼服,文武百官穿的官服,文人书生穿的儒服,侠客武士穿的剑服,道士穿的道袍,劳动者穿的短衣长裤,都属于汉服。
当然,不同的朝代,比如,周、秦、汉、唐、宋、明各个时期的汉服,因为审美趣味的不同,以及受外来服饰的影响,都会体现出大同小异的特点,但它们的主要形制和特点几乎没有变过。
从形制上来讲,汉服主要有三种形制。
一是“深衣制”,俗称“袍服”,特点是宽袍大袖、右衽交领、系带隐扣,上衣和下裳是连在一起的,是古代男性的专用汉服,除过普通劳动者之外,其他男性都可以穿。但是,穿什么款式和颜色,佩戴什么饰品,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份来选择,若不注意这一点,必定会弄出笑话。
二是“襦裙制”,上衣和下裳分开,上身是短衣,叫作“襦”,下身是长裙,称作“裙”,是古代女性非常喜欢的一种汉服,款式也非常多。
三是“衣裤制”,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专用汉服,上身短衣,下身长裤,还会在腰间绑一条腰带,目的是为了干活方便。
西安街头大多看到的是身穿“深衣制”或“襦裙制”汉服的男男女女,他们行走在街头,从路人的反馈里,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当一名漂亮的女孩穿着汉服路过,人们会投去赞赏和肯定的目光,夸奖她会打扮有气质有品位。
然而,当一名男子,尤其是长相普通的男子身穿汉服现身人群时,大多会招来厌恶和鄙视的目光,许多人会在背地里说:看你那副标新立异的德行,莫不是想靠这种方式炒作自己,让自己成为“红人”。
前些年,西安有一名叫金少白的男孩,喜欢古诗词、古琴和汉服,自上大学起,他就喜欢一年四季穿着汉服在西安南郊一带活动,毕业后依然如此。
同学、同事、朋友,乃至家人对他这种做法颇有微词。许多同事甚至在他背后说风凉话:少白啊少白,你家不是“富二代”或“拆二代”,你整天穿着汉服像公子哥一样吊儿郎当,胸无大志,你对得起你父母吗?
尤其他的爷爷第一次看到他穿着汉服回家时,非常生气,气愤地说:少白啊,你怎么把戏服穿回家了,不怕丢人现眼吗?
可见,在老一辈人眼里,汉服是戏服,只有戏子登台表演时才穿,演戏是演戏,生活是生活,普通人若在生活里穿上汉服成何体统?况且,那时的金少白还没有正式工作,需要啃老,当他穿着看起来拖沓,甚至邋遢的汉服回家,这就更增加了家人对汉服的反感,实际上是对他不争气的厌恶心理在作祟。
好在金少白后来很争气,跟女友合作开办了一家古典乐器培训班,在两人多年的用心经营下,生意越来越好,那些冷嘲热讽金少白的人,也逐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有些人甚至说:金少白穿汉服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他把爱好变成了事业,值得人们尊重。
以我之见,现代人穿汉服纯粹是一种个人爱好,是个人在着装上的审美趣味的自然流露,跟人们穿西装、吊带裙、中山装、旗袍、背心、比基尼没有任何不同,只要不违反公序良俗,穿衣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利,穿汉服的行为代表不了历史的后退,也证明不了文化的复兴。若给穿汉服赋予这么高大上的寓意,完全是一种偏见。
然而,从人们对金少白穿汉服的态度里,还是能折射出一些世俗的观念:当一个人若是事业成功了,他穿什么都是正确的,反之,他的目的不纯。
会穿汉服的人,看起来确实有一种飘逸灵动、仙风道骨的气场,给观者增加不少好感。但是,缺乏古典气质、不会装扮自己的人,我觉得还是少穿汉服,毕竟,穿它并不能增加魅力,还会给自己的形象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