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一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单元第一课时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这节课在三年前我就认真备过一次,那时候,这节课还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这一模块。时过境迁,随着新课标发行,这节课被重新安排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是《欢乐购物街》这一主题活动的第一课时, 我认真研读课标、教学用书,对比前后变化,在不断地磨课、修改中完成了这节课的最终定稿,授课后做一下反思:
一、让问题在真实情境中发生
新课程理念提出: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尤其强调教学活动要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最初的教学设计我是直接拿出1元纸币,问学生这是多少钱?虽然这个环节也是认面额,但是少了认面额的必要性。后来改为了坐公交车需要投币1元,让学生去找到它。这就让问题自然而然真实的发生。
二、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中引出
1.元和角的关系。之前是介绍了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后,就直接问元角分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较为抽象,有的学生即使知道1元=10角,但却不知道这表述的是他们的关系。学生有生活经验但却不能用数学语言表达,非常感谢数学组的老师们出谋划策,设计了付1元钱找零的活动,“付1元,为什么找回3角?”让元和角的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发生。
2.组合人民币。结合教材看,这是认一认的第二个层次。之前我在认完5个1元是5元后,就直接出示了组合人民币,并给出单位,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我开始思考:为什么要认不同面额组合后的金额?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什么?和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怎样能和其他环节衔接自然?当我想到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数一数零花钱有多少时,便有了答案。然我深刻感受到,综合实践课,一定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三、关注核心素养——量感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认识人民币,形成对货币多少的量感”,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现:
1.形成对货币数量的直观感知:能快速认人民币的面额,理解不同面额之间的换算关系;掌握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灵活运用,如“付1元,找回多少?”“这一卷零钱(50角)是我用多少钱换来的?”
2.单位不同,表示的量就不同。这节课可以说是量感的一节种子课,我设计了组合人民币是6元6角6分,“同样是6,表示的含义一样吗?为什么?”对比中理解,数字一样,单位不一样时,表示的量也就不一样了。
3.灵活选用支付和兑换策略。货币的支付,有“正好”和“找零”两种方式,“已经有6角了,差1角就正好够付了”,支付1元并找零是最合适的。同样的,能根据需求准确“换零钱”也很重要,学生摆出不同的20元,理解20元有多种多样的组合方法,20元换零钱时可结合自己的需要。在公交车需投币但没有1元零钱时,能知道可以用5元换5张1元的。
四、教师专业成长
1.淬炼语言精准简练。这里非常感谢数学组老师帮我改逐字稿,让我对语言的精准简练有了更深的认识和运用,例如“你们是从哪里看出它是1元钱”改为“从哪里看出它是1元钱”,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更加精准简练,一遍一遍磨课的过程,让我这方面收获很大。
2.课程标准和教学用书的专业指导性。首先,读教学用书让我确定本节课的主体框架,读教师教学用书引导我思考怎样讲这些框架呈现出来。课标中的一句“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合理使用人民币”让我把每个环节串了起来,当我复盘这节课再次读教学用书时,发现我磨课中的突破点在教学用书中都有指导,让我再次明白其重要性和指导性。
五、不足
回顾本节课还有可以再优化的地方,比如学生对分币很陌生没有见过更没有用过,对于分钱和分这一单位存有疑惑,尤其是学生提了出来,应该给他们更详细的解惑答疑。另外,应该也要引导学生提出更多有关人民币的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在这节课中并没有很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