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此时,我在纠结考研或找工作:今年,此时,我面临读研和找工作。
去年,因为某些突然的原因,让我在后期准备考研的过程中,一直在纠结是不是要适可而止结束学生生涯,投奔到社会大潮中。
后来,因为各种因素,自己还是选择了升学这条路。
本以为,换了新的一个地方,成为新成员后就可以逃避一些不想面对的事情。
但是,感谢学校的选寝制度,重度拖延症的我被自动分配到了一个“混合”寝室——两个将要毕业的非本专业学姐,加一个“新鲜稚嫩”的本人。
得益于两个姐姐的美颜值好性情,作为刚刚入驻近这里来的新人很少会感到不适。
偶尔我们拖回一打啤酒,喝到嗨时,就玩三个人的真心话大冒险,先在微信群里掷色子,按点大点小算输赢,点小的就给陌生人打电话或者坦白自己不可描述的人生经历。
玩闹中当然还会有忙碌的时候,每当宿舍里有个学姐一整天不在的时候,那必定是去别的地方听招聘宣讲会或者笔试面试去了。
因为学校离得地点太远,所以他们基本上都是早上七点出门,晚上十点之后才回得来,有次一个学姐跟我们开玩笑:每次早晨出门镜子里的自己都美美的,晚上坐在地铁玻璃上看到自己的脸都不想认了。
即使带着一身风尘回来,回来时依旧会笑嘻嘻地互相吐槽抽到各种的题、各色面试官或者奇葩的小组成员,不能说没心没肺,但也不见低落的情绪。
后来,当大家都熟悉后,问到她们毕业后要到哪里工作。
一个学姐说,她本科研究生都在北京,人脉资源都在这儿,七年感情都有了,理所当然是北京。
另一个因为是以少数民族骨干身份考进来的,所以只能回家乡找工作,但家里工作机会太少,因此想去广州、深圳这些机会多又离家近的地方。
每当投递的简历有了消息,大家还是会奔波在路上。
我就在其中这种微妙紧张但不压迫的气氛中,默默用力。
直到昨晚,大家洗漱之后,在各自桌前做着自己的事情,间或和对方蹦出几句话。
对面的师姐在跟家人视频,谈到最近找工作的事,突然激动起来:
“每次和你们说找工作的事,你们都只会说,知道你辛苦了。”
“我说我现在正面试个工作,你们总说这个工作不好,什么才好?我不知道央视才好啊。”
“我上次去听人家的宣讲会,一个个在台上的新人都是北大清华人大毕业的……”
“外地都想来北京,国外哈佛剑桥的研究生都来和你竞争,北京就那么好留啊?”
“每次我做出一个决定,你都嫌这个不好那个不好,那你说什么好?我不考察好了就报啊?”
“你们放心,我肯定不找个让你觉得丢脸的工作,让你和妈说不出去……”
挂了电话,她委屈地哭了起来,
这个师姐,平时是一个非常阳光自信的人,本科担任班长、学院主席参加活动若干,国内国外走过的地方浏览的风景无数,新华社这类地方实习经验一大把……
但是现在她却因一通电话崩溃。
后来,她哽咽着说,只是每次当你把自己的情况告诉父母时,他们心疼你辛苦了,却不能理解你,总是对你的决定挑三拣四,作为过来人告诉你这个单位不好,那个公司不好,你根据专业、几率、自己实际情况以及工作未来发展考虑,千挑万选出来的机会却不被家人接受,而是只关心此工作体不体面是不是符合他们的期望,这种感觉,真是……太~操~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