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构建科技人才新生态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的《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一文,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与人才战略的核心要义。文章强调“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为新时代科技人才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战略部署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未来挑战的回应,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全局的深邃思考。

      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科技强国的“定海神针”。从“两弹一星”到北斗导航,从量子计算到6G通信,我国科技事业的重大突破无不依赖于战略人才的引领。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两弹一星”元勋,以薛其坤、李德仁等为代表的当代科技领军者,均展现出战略人才“国之重器”的特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已进入“无人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沿科学探索等任务迫切需要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支撑。必须构建“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的梯次体系,形成“顶天立地”的人才格局,这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保障。

     青年科技人才是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数据显示,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超80%;北斗导航、探月探火等重大任务团队平均年龄仅30多岁。青年人才思维活跃、敢闯敢试,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生力军。但现实中,青年人才面临成长通道狭窄、评价考核频繁等困境。为此,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揭榜挂帅”制度,赋予青年人才自主权;扩大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规模,完善动态分配机制;构建“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的评价体系,减少考核频次。例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已取消青年科学家项目申报的职称、学历限制,让更多青年才俊在人工智能、6G等新兴领域挑大梁。

     科技人才培育需形成“需求—培养—使用”的良性循环。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优化高校学科设置,开发新课程、新教材,推动科教融合。例如,针对人工智能领域,我国已建立一批人工智能学院,设立一级学科,培养了大批青年人才。同时,需强化产学研协同,用好实践教学基地与实习实训基地,让青年人才在实战中成长。此外,要构建“信任—使用—关怀”的成长环境,支持青年人才在基础研究、技术前沿持续探索。

     科技强国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唯有坚持需求导向、人才为本,方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让我们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加快构建战略人才力量,让青春智慧在科技报国中绽放光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磅礴动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