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无),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是孔子晚年周游列国,回到鲁国时候当时当政的国君,他常常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但也只是问问,表面礼贤下士,但是从不见他真正重用孔子或者采纳孔子的意见。他问孔子弟子中谁最好学,下对上回答在文言中一般说“对曰”不是直接曰,孔子回答,有颜回最好学,从何体现他的好学呢?一是不迁怒,他从不把脾气发在不相干的人身上,比如我们许多人在社会交往当中受了委屈,回了家就和家人、猫狗、物品耍性子、发脾气,而颜子不需要在其他地方发泄情绪,可以当下自己化解,“发乎情,止乎礼”,“发而皆中节”,把喜怒哀乐爱恶欲都可以调整到恰到好处。这是一般人非常难以做到的。还有另一条“不贰过”,人不可能没有一点过失,哪怕是圣贤,也会偶有过错。但是颜子可以做到不重复犯错,有过则改,再不犯同样的错误,听起来没什么,实际上我们普通人很难做到。“不幸短命死矣”可惜天妒英才,颜子先孔子而去,这也是孔子最最痛心的事。颜子死后孔子非常痛心,痛哭流涕,向天呐喊:“天丧予,天丧予”老天不让我活啦!《史记》记载颜子活了41岁,《孔子家语》记载他活了32岁,具体的生辰年月不详,但是从孔子这个角度来说,自己最器重、最得意,准备让他传承衣钵传播道义的弟子,不幸短命死去,这是孔子非常悲痛的,也是中华文化的极大损失。“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现在没有什么好学的了。一方面是孔子叹息颜子这样不世出的贤德弟子离世,这样好学的人再也没有了,另一方面,鲁哀公也是在问弟子有没有学得好的可以辅佐他,但是孔子深知鲁哀公这个人不是有道明君,修养智慧都很差,喜怒无常,又没有主见,所以没办法辅佐他,就告诉他现在没有听说还有什么好学的。《论语》本章谈到的“好学”,不仅仅是我们现代人理解的学知识、学技能,而是学做人,要提升做人的定力、格局、气象、境界,有追求的学“至乎圣人之道”,达到圣人的层次,先脱离动物的习性,再慢慢脱离小人的俗谛,再到君子、贤人、圣人,把人本性当中天生本有的仁义礼智,这些光明的明德良知擦亮,活出来,发出来,让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情,可以发而皆中节。有人说,圣人还发怒么?当然,人的修为不是修成了树桩子,不是修的没有任何情绪,而是收放自如,不发情绪时候,可以风清明月,发的时候合理合宜,收放都合于天理,可以完全自我掌控,大舜曾大怒诛杀四凶,文王“一怒安天下”,圣人也会发怒,该发怒的时候当然要发怒,发怒也非常合于道义、合于天理,而不是修到没骨气、没是非、没原则,和活死人一样。所以好学能够达到颜子这样,不迁怒于他人、外物,自己调整,并且不重复犯错,时时反省,当然就会时时进步,虽然还没达到圣人化了的境界,但这也是真功夫了,而不是知道做不到,能知不能行,能考试不能运用,自己的情绪往往被他人、外在事物遥控,那样是假功夫、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