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和一个大学同学一起带着孩子在大理住了一个月。
找房子,做攻略,买机票一气呵成。身边的亲朋好友都羡慕得不得了,赞叹我的执行力和勇气。闺蜜说你过了我想过的生活。在各种羡慕嫉妒恨的裹挟下,我似乎更加期待这次完美旅行了。还在朋友圈发了这么一段话:
当远方和诗不再是梦想 这世界比想象中宽广 始于这微薄的行李 终于最丰盛的自己
有时候我们不大胆一次 就永远不会知道这世界有多精彩 自己多有勇气和执行力。
然而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抵达大理的第二天就开始妖风肆虐,我这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小身板生病了,接着一哥也生病了。晚上睡不好,白天就没有精力看风景。再美的风景在我眼里也是just so so 。再加上两个孩子也并没有想象中融洽。总觉得拧在一起乱成了一锅粥。一场旅行不知从何时开始成了一种煎熬。身心得不到舒展,情绪自然波动得厉害,进而使得亲子关系前所未有的恶化。他皮我就吼,我吼他就哭,他哭我就开始情绪失控。不能打就用语言暴力伤害他。如此恶行循环了大半个月。每天都纠结要不要改签机票提早结束这场旅行。从未这么迫切地想回家。渐渐地我试着破局,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首先,还是自己的情绪控制不好。育儿即育己。育儿过程中是最能看到自己性格缺陷的。我急躁,耐心不够。容易受他人影响。 其次,休息不好导致精力和体力跟不上。然后就是跟你一起去旅行的这个人也很重要。有人说看一个人适不适合结婚,一起去旅行就知道了。我觉得这句话同样也适用同性朋友。主要是我们平时和人相处,都是带着忍耐性质的。因为相处的时间不太长,所以这份忍耐可以持续。一起旅行,吃喝拉撒睡都在一起,接触时间拉长,个人的习惯和很多观念也就跟着暴露。旅途中遇到的远比日常生活中要丰富,或者更复杂的事情需要双方共同解决,这个时候人的忍耐很容易就被消磨殆尽,本性就展示出来了。进而关系也会变得敏感和微妙。
此刻的我已坐在长沙的家中,回过头来看这一次旅行发现精神层面的收获还是挺多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参透和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好与不好。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美好的风景转瞬即逝,但丰富的心灵能让人生更充盈。日本著名心理医生恒子奶奶的新书中有一句话让我特别受用:如果感到不舒服或受伤,意识到“这个人原来是这样”,那就改变与之相处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