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整个教学大体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是走进诗歌,感受画面美。在这一环节中,我就课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1、天上的街市是什么样的?(美丽)2、街市上有什么?(世上没有的珍奇物品)当学生朗读课文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之后,我紧接着提问:作者是怎样一下子写到天上的街市的?这个问题的抛出,让学生理解了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手法。
二是品味字词,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通过第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已经明白了天上的街市是作者的想象,于是我便问道:作者除了想象到了天上的街市,还想象到了什么?学生很快的找到了还想象到了牛郎和织女在天上的生活。那请大家再读课文看看牛郎和织女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这一环节我本想让学生抓住“来往”、“闲游”感受他们生活的自由、幸福,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没想到有一个学生说他感觉到牛郎和织女的生活是浪漫的。我便顺势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牛郎和织女的生活是浪漫的呢?"学生回答,“因为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我便突发奇问,“你觉得那个灯笼是提在牛郎的手中还是织女的手中?”有学生认为是提在牛郎的手中,因为她觉得牛郎是男人,应该提着灯笼为自己的妻子照亮。那个“浪漫派”却说应该是提在织女的手中,织女提着灯笼,一边走,一边在玩耍着、欣赏着街市上的珍奇!那种浪漫不言而喻。我一看学生理解挺好,便又问牛郎织女的幸福、浪漫的生活还表现在哪个字上?学生一时找不出来,我便说,“作者写流星用了哪个量词?”“朵”。“一般说一(颗)流星,一朵(花)”。“老师,他们的生活幸福、浪漫的像花一样!”
厉害啊!本来准备将"朵”这个量词和第一小节的四个动词单列开来让学生品味本课用词的精妙,没想到学生的“浪漫”激发了课堂的意外生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环节,学习写法,感悟主旨也很快完成。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愿我们在教与学的道路上相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