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很早就想写,但因各种原因迟迟未能动笔的文;
但在这个点写,非常合适。
4年前,我刚刚大二;和普通同龄人一样,慢慢适应新的城市、新的朋友;
但也开始恐慌:觉得,和一些老朋友、交流越来越少,我感到恐慌和不安;那时刚转专业,新集体尚未融入,正式渴望友情安慰的时候;以一贯爱折腾的性子,兴冲冲地约了一堆朋友来吐槽写近况,我负责不断的催稿并整理成集,取名曰《打乱哇里》,家乡话“闲扯、瞎聊”之意。
北京话:叨逼。
虽然约稿时很无趣,总要卖笑兼卖肉地说:“哎呀,最近很忙吧,来写个稿子发泄一下呗?!~”“快写,写完回去请你吃泡粉!!!”“xx,你已经几期没写了,赶紧的!!!”之类的话,导致每次约稿阶段都骂自己说下次再组织这玩意就是xx!
但每到编辑阶段,边看亲近好友的问字边傻笑时,心里总被某些温暖的东西触动;然后下一次又屁颠屁颠的开始催稿了:“哎呀,xx,虽然很忙但还是要挤时间写东西嘛~”(星星眼)。
就是这样折磨人的小妖精,竟陆陆续续编辑/发布了20期;开始时很有劲,没事就忽悠大家写,后面慢慢少了,但一年也有3-4期,相当于一个群人的定期总结。
有时闲下来,翻到以前的文字和照片,总能笑出声。
大学毕业,开始真正接触社会,我渐渐的认识到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
“我们都是孤独的,不管我们曾经多么地亲近”
就像同事,你有段时间和这个人天天见面,整天扯淡协作争吵撕逼,工作时间一起吃饭,业余时间甚至一起逛街,好像每天就是和这样一群固定的人生活在一起,简单快乐;
“但,只要你们的同事关系一旦切断,你们间的联系瞬间土崩瓦解,很多人就像不曾出现在你的生命里。”
这是一个在职场工作20年老兵对我说的话,我依稀记得那天他的表情和动作,透着些许无奈和认真。因为,他说是对的。
职场如此,朋友如此;
甚至亲人,亦如此。
也许你们曾经非常快乐:一起偷偷摸摸上网,一起打篮球,一起喜欢隔壁班的姑娘,一起念叨着要去改变世界。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们的关系逐渐疏远,你不知道他喜欢的那家餐馆、她不明白你现在的爱好、工作,对彼此来说都像另外一个世界。
当然你们还会联系,打个电话问问最近如何如何,打两局dota感受下往日的旧时光。
但你们的生活已然不同。
这么看,《打乱哇里》,再也更新的必要。
最近一次的《打乱哇里》网页版,是2015年的7月,220条评论数据创历史新高,对于一只产品汪来说,这是莫大的鼓舞,但我却没了更新的动力。
我想,你肯定开始有了新的朋友,新的生活;那些美好的经历已经成了残缺的石像,在夕阳下泛着金色的光。
当然你肯定还有多年一直保持联系的死党,没事相互吐槽聊天,所以也没必要再通过《打乱哇里》来沟通交流,直接电话就好了。
懂的人无需多言,不懂的人多说无益。
一个朋友说——“有老的人走,就会有新的人来”。
此言非虚。
所以我想生活真的就是体验过程吧,你在一个阶段遇到这样一群人,在下个车站碰到那样一些事。
他们或喜或悲、或爱或恨;
或笑似沁润、朗月入怀;
或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但,“都是生命里温柔灌溉”。
今年7月,一个朋友南下广州,临别前发来一段电台音频,是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里面说:
“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其实,我们又何必再相逢,遇见过体验过,就够了,非常感谢和你们在一起的时光;
“相逢的人不必再相逢”。
所以,《打乱哇里》,这个存在四年半的小东西,就此结束,不再更新;
感谢一些老友的一贯支持,这期间不断忍受本人超高频率的“夺命连环催”——哇卡卡卡卡卡卡卡,老夫的催稿忽悠大法可是一流的!!!
(其实我是不愿在当这个主编冤大头,天天催这帮人交稿子了,才编出这些文艺的内容来忽悠人,你看,我是多么的机智)
当然,作为爱折腾的文艺产品汪,还是会鼓捣些东西的,欢迎大家到时参加,哇咔咔咔咔;
for 信息化二部&my dear friend
tonyhi于临别北京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