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所著的《孩子的品格》,是一本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
首先,彭教授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问题和定义。
1998年,尊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的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问题:
第一,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愉快、感恩、成就、爱和幸福。
第二,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天赋、个性力量、兴趣、价值、自我实现等。
第三,积极的环境机构,如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
那么,到底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呢?
另一位重要奠基人克里斯托弗进行人文性定义: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生命从开始到结束的各个阶段的学科,它着重研究那些让生命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的内容。
所以,积极心理学旨在回答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想挥霍生命,我们该做些什么。
由此可知,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的生命,即我们以一种乐观的态度面对未知的人生。
有一个故事便是最好的例证,沙漠的两个旅客,面对半杯水各有不同心理。乐观者说,啊,我还有半杯水。悲观者叹,唉,我只有半杯水。
从这个角度来看,积极心理学是有益于个体成长而有助于生命力量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德提出一个观点,认为很多富人致富的秘密,并不完全来自他们的运气和努力,而是一种积极阳光的心态。
所以,彭教授认为,积极心理学的真正内涵便在于: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为父母,在此过程中,给予足够的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