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胜寺往事
宝胜寺,因寺得名。宝胜寺,位于福建省罗源县中房镇岭兜村宝胜山。据记载这座复建于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罗源县志》载宝胜寺建造时间系唐开成二年(公元837),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原址复建。江南寺院风格的古建筑,层层叠叠像一座积木高高矗立在深山白云之间,座落于宝胜山山腰,寺院整体建筑依山而建,由砖土木结构,单檐悬山顶。青砖黛瓦砌成,嵌缝整齐,错落有致,大小套叠的拱券式设计,跌宕起伏,立体感强。进山门,一座高过一座,左右钟鼓楼相袂。主楼为高耸的单檐悬山顶,顶上金色的莲花绽放,副楼则是典型的翘角祥云麒麟与主楼交相辉映。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组织空间。明式阁楼、清代殿堂。整座建筑群精美绝伦,气度恢弘,堪称一件艺术精品。
乾隆五十五年(1790)勒碑诗中(见碑文)。寺外有急涧,上盖数亭,联合两山。寺内有铜钟,声其亮,可闻数里,后毁。清道路光县志记载:宝胜寺旧有神钟,声闻数十里;门外有田一坵,广十亩,中有墩如钟。清初时,僧辟其墩,是夕寺毁,钟亦毁,疑亦地气使然。今之钟,非古矣。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僧瑞云重建。又毁(“文化大革命”期间折毁)。
宝胜山下是我可爱的家乡!
如是我闻,大自然其实就是这么简单,不深奥,不难懂。
微光之中,村里正是人影幢幢,狗吠声声。这时起来晚了,听取门外树上的喜鹊叫,别人都走了,村里已恢复了宁静。今天要上山探访那久违的千年古寺的旧址。
童年我随先父进山,山坡上的路多是沿梯田、涧边、土坯泥巴地而上,虽一边靠崖,半山半崖却不贴身,一边听父亲说关于宝胜寺的往事,宝胜寺长工与百丈龙王的神话故事。一边听关于红军宝胜山战役、战壕、战斗英雄的故事,在此设立过“红军医院”等。一边临涧沿流直上,踩“过牛过坑,静听钟鼓声”;望之便近,行之艰难。临近寺院的山岭接近的是一条林荫道,走过“碰碰桥”“广十亩”就能收在眼里。眼前是一片荒茫、莫落的废墟,荒芜的土地让童年印记着深山寺院旧地是一个佛音而响亮的符号。
年幼的我总不能理解,深山有这样一块圣地,还有很多石碑耸立在风中,那些撰写着密密麻麻的方块字,几乎不知道碑文里写的是什么意思,大概也就是佛陀的事吧,那时只是对佛的一种默契。长大后,与乡亲们一起进山,只是路过寺院的附近,一路上听大家谈起关于宝胜寺的往事。
这次进山和朋友们一起沿着枣岭古道,在山间转弯处沿新修公路顺着山腰长绵。清风习习,潺潺泉声不绝入耳。一路瞻望远处的山水,只见峰峦起伏,群山环抱,逶迤绵延;俯瞰河洋全景尽收眼底,小桥流水,一路有黛瓦隐约;梯田阳光,河边见牛羊散落,依稀是一页一页读史,仿佛是一日一日生活。若不是亲临此境怎知此处好韵致?青山秀水,氤氲沁起,我们生命的活力,越走越觉得精神振奋。大山无言;草木无言;蓝天无言;乐佛无言。我们在漫步青山白云的笑声中,不知不觉就到了寺边。
每一个地方,每一处山水风景都有自己的命运,许多独一无二的景点,因为独一无二的人构想而相得益彰。
这块美丽富饶而充满着乡里情怀的神秘的地方,因为是穿越山坡能闻到阵阵花香,也能欣赏到野花绽放的妩媚,姹紫嫣红,欣喜若狂,不知不觉的渐渐行深,“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朝霞辉映,烟雾缭绕。宝胜寺周围绿肥红瘦,青岩相互依偎,火红的杜鹃花竞相吐艳,枝梔花淡雅清香袭趣相投,金银花、百合花等在寂静的山谷里攒动。那些雾色、春讯、穿戴着江南的元素,诗意联翩起舞。身临其境,令人深思,想像当年壮观景象不复存在,那是一种莫大的遗憾,千年古刹退隐在一个时代的深山里,久久长眠。
山野、福音、清风,蓝天白云把一个人的童年,也可以说是许多人的童年都和我一样纠结在一个神秘的深山里无限的探索,也是一个童年的未解之谜。再次进山,仔细赏读铭文、碑刻、残片、僧人古墓、塔墓以及摩崖碑刻铭记,有红豆杉、柳杉、黄杨木等大自然里的名贵植物,旧址楼基、石阶、石板、周围环境保护完整。这些,给予宝胜寺考古与佛教文化的研究,以及河洋古镇的历史研究其意义深远,她的存在就是历史之佐证,是罗川大地宝贵的财富。
重读那千年古刹,这块土地蕴藏着历史文化,曾经在岁月的长河里光辉灿烂。她有一种光芒滋润和恩泽于大地,浮现出历史河洋的璀璨莲花,像青春般一样怒放;千年古刹,她的福音、她的风采,升腾为浩瀚的美丽,让大地洋溢着大自然生命的风采,赐予了一个闪光的音符。福音就是一盏心灵之灯,照亮没有边界的爱,照亮全世界!
笔游心底,情尽深山。欲打开古镇深寺的谜团,余在灯下翻卷《罗源县志》“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录有宝胜寺一说:田、山产业,系西隅阮姓先世建造喜舍。其裔孙进士升基,勤碑寺中颠末。废圮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拆毁。”“宝胜寺在丰上里。峰最高大,截然屹立,与福源山并峙。传昔有行脚僧飞锡(僧侣游方,佛教称为“飞锡”)于此;或云“宝胜如来”,现因名焉。中有宝胜寺详寺观。其右有弥勒峰。”题额“宝胜禅寺”,《宝胜寺碑》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立。辉绿岩质,委角长方形,碑高2.3米,宽0.84米。刻文:“宝胜山,游治六十余里为乡村僻壤......时,乾隆伍拾伍庚戌岁腊月吉日,牧都元升基。”
秋天的宝胜,云彩遮着阳光。云彩飞动,忽然一道阳光折射出云彩,这里的青山便一片墨绿、草绿变幻着绿的色泽,远山近山一片碧绿,云彩和阳光也映衬水面。浩荡、鮮亮的颜色啊!这个秋天,在山间林地飞扬着泥土的芳香。鲜艳的太阳从头晒到脚,每到一处都似有一道炽热,晒红我的肌肤。我发现此时此刻满身是一片金红的灿烂,就像河洋古道上的一块石阶,一下子在心上燃烧。
阳光下的野花和林间的红叶在尽情地招展,显示那勃勃生机。一眼望去,一片旷野青山素花连绵着一色红一色绿,一色漫过一色。青山绿水一痕,油然地鼓动着一派自然的清韵。蜜蜂、蝴蝶、翠鸟、山花与那些白云交相飞舞,明明灭灭,翩跹起落;停在花间的是蝶,飞起时是舞动的花粉。这儿是蜂蝶起舞的海洋,秋色盎然的绿水青山。在这阡陌的绿海山城,闻讯千古传来的钟声,伴随云彩撒落一阵又一阵的霓光,绿水青山传来唐代的福音;祥云千层,急涧声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千年宝胜,她是不朽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昔读《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如贫得宝:“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齐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皆积德众善。无毫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日一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之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世间。善少恶多。饮苦食毒。未当尝宁息。吾衰汝等。苦心诲喻。授与经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尊卑。男女。眷属。朋友。转相教语。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去恶就善。朝闻夕改。奉持经戒。如贫得宝。”
陌上花开,古老的史诗:“何处钟声起?白云四望遮。原来丛竹里,即是老僧家。岭曲愁苔滑,山幽觉鸟譁。河阳真乐土,春尽有天花”(邑人黄道亨诗)。“斗削风烟万木齐,紫门深锁绝轮蹄。鼎烧龙虎丹初熟,钟冷鲸鲵鹤渐栖。出槛黄花香人酒,寻诗白社客扶藜。烂柯岂识乾坤老,一局棋残且来西”(邑人林长存诗)。
宋代理学家朱熹:“天地别无勾当,只以生物为心。如此看来,天地全是一团生意,覆载万物。人若爱惜物命,也是替天行道的善事。”菩提树花儿虔诚的绽放,昭示河洋古镇,若能把历史还原,古刹重光,古迹重现,重建重圆;是天地精气与福音正在感化众生,那是一个莫大的欣慰,乃是罗川的大喜。佛光普照,那是罗川大地千家万户的福祉。
人类艺术之最高峰,是透过绝对的无我境界,而溶化于宇宙间一种无言的缄默,这种超于物我的理念,惟有宗教与艺术的陶融,才能说出一点人类精神的真实。佛教艺术是由自心觉悟,而用各种方法显示出来,使他人得到同样的体悟。
中国寺院多建于名山大川,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因为寺院是宗教进行场地,所以必须选取幽清宁静的环境,以美化人心,使人有“一经入佛诗,皆已成佛道”之感。挖掘宝胜寺的禅宗文化,解读人文密码,她是罗川传统文化的宝库、禅宗文化的一座丰碑,乃是罗川历史的一部经典史书。当我翻阅历史资料,她已是东海岸的精品力作,这不能不欣叹是佛教文化的一大瑰宝,觉得河洋历史是属于整个人类、属于世界;为我们有河洋这样的文化遗产而感到无比的骄傲。
中秋佳节来临之际,祝愿世界和平,国家安宁,民众康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时吉祥!
宝胜寺的钟声响彻云霄,是长长的福音。阿弥陀佛!
黄鑫2018年9月于榕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