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朋友感慨: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品牌,他们买网红的推荐,不买品牌。现在是网红经济,做生意不需要品牌。人们对kol,对网红的信任,更胜过信电视广告。
朋友还讲了一个案例。
口红一哥李佳琦,凭直播五个小时成交23000单,与马云PK带货,打败了马云。更曾经在5分钟之内卖光过15000支口红。
现在的年轻人是否不喜欢品牌?
如果年轻人不喜欢品牌,那他们为什么穿万斯、纽百伦,喝喜茶?李佳琦卖的不是品牌吗?显然年轻人并没有不喜欢品牌了,那朋友会有这种印象,肯定是有原因的。
问题出现在朋友对于品牌的理解上,大体上关于品牌的定义有五种,第一种,品牌就是高端形象。第二种,品牌就是知名度。第三种,品牌就是传奇故事。第四种,品牌就是个性标签。第五种,品牌是品类或者特性的代表。
朋友眼里的品牌,是一种高端形象。就是过去企业找大牌明星,在电视电梯户外大牌上,用明星打广告打造出来的高端形象。他说年轻人不喜欢品牌了,准确的讲应该是年轻人不追捧老品牌。年轻人喜新厌旧,喜欢新品类,新品牌。年轻人喜欢的品牌大都是在新媒体上流行起来的。喜茶,纽百伦都没打过传统广告。喜茶是网络炒作,排队营销,新百伦是意见领袖引爆流行。
喜茶是什么,一种流行标签,其实本质就是一种个性品牌,喝喜茶代表潮流,时尚,有面子,喝不知名奶茶没面子。
纽百伦也是一种高端形象,穿纽百伦代表品牌,流行,有面子,穿李宁,土,不酷,没面子。
很显然,年轻人并没有改变什么,他们依然从众,迷信品牌。所谓的不喜欢品牌,其实喜欢的是潮牌。人性的规律没有变,变化的只是制造流行的工具。人们的注意力在哪,时间花在哪,哪里人多,哪里就是制造流行的工具。现在年轻人的注意力在抖音、快手、微信、小红书等,如今这些应用就是面对年轻人制造流行的工具。
现在做生意是否只需要网红不用品牌?
非特高价产品当然可以,口碑可以直接卖货,只要企业计算投入,觉得长期只用网红直播合适。口碑卖货这种情况不仅网络时代有,大众传播时代也有。企业找网红直播,实际上就是买流量。江南春说过:花钱买流量不是目的,是方法,最终目的是之后即使投入减少,流量也不下降。多数企业,经过长期实践,认为把口碑营销作为一种针对特定群体的公关手段更合适。
企业通过新媒体推新品牌,如果产品有趣、颜值高(新品类最好),先用KOL(内行)在微博、论坛、小红书点评谈论,然后网红(推销员)转发推荐,再用几千个员工(联系员)的小号追捧。转发,点评,自拍秀,持续一个月,就能制造出“流行”。然后这个流行假象,直接就能带货。
这种带货就是潮流品牌的力量,利用的是同侪压力,从众的购买心理。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家都想赢、不想输、有面子。年轻人越来越在同侪压力下做选择,别人消费什么,你不消费,就会心慌,就会有失败感,自己买了朋友圈不买的,更心慌,怕被嘲笑。年轻人什么流行就买什么,谁火买谁,他们不是不消费品牌,他们消费的是潮流品牌。所谓的潮牌,就是承载一群人共同标签的社交品牌。它是用来获得存在感、实现认同、融入社群,进行社交的工具。另外,不得不强调的是,年轻人喜新厌旧,他们不喜欢传统的东西,他们喜欢新品类,新品类创造新品牌。大多数年轻人喜欢的品牌,都是新品类的代表。新品牌背后是新品类。
年轻人喜欢能表达态度,高颜值,有趣,呆萌,能炫耀自己的品牌。那传统品牌买不买?也买。没有网红品牌的品类,他们仍然按照主流消费人群的习惯购买。
人们是否相信网红更胜过相信电视广告?
严格来说,网红不属于媒介,网红红起来的传播渠道才是媒介。网红跟电视里面的明星代言人一样,都应该算是引爆点中的推销员。媒介没法跟网红对比谁更可信。你觉得电视不可信,但如果电视用的代言人是你信的网红呢?这怎么算?之所以朋友会觉得网红比电视更可信,是因为网红直播即时转化率比电视好。转化率高,所以看起来更可信。直播是针对细分人群的一种垂直传播方式——流量精准,转化率高。人群集中,很容易制造跟风购买。对于顾客来说,直播能帮助她们节约筛选时间,买到更优惠的价格。比如,李佳琦,能够拿到全网最优惠的价格,消费者不需要到处查询比价,就可以买到性价比高的产品。直播成交的逻辑是低价走量,这对于厂家来说,如果想要起量,却品牌力不强的话,就要多牺牲利润做低价提高转化。根据历史经验来说,任何新营销方式6个月之后老百姓就不迷信它了,之后销售效果就会持续下降。没有别的原因,还是不变的营销现象,网红、产品、价格,一切都会因为跟风同质化,然后泛滥,网红带货的口碑、质量、价格变得越来越差。依赖网红带货的企业,转化率会越来越低,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低。
电视这类传统媒体,覆盖群体广,传播速度快,长期重复洗脑效果好,只要洗脑成功,进入潜在顾客心智,完成了心智预售,即使十年再不打广告,顾客购买前依然会想起你,比如星巴克,即使这辈子你再也见不到它的广告,喝高端咖啡依然首选星巴克。可以回忆下,这么多年,去星巴克,有哪次是因为现看的广告。只要洗脑成功,一次投入终身受益,传统媒体这个传播特点,相对需要一直花钱购买的线上流量型广告来说,非常省钱。电视媒体对于80前的人群来说天然具备信任感,尤其是他们的父母,丝毫不怀疑电视的权威性,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人讲,电视上说的还能有假的,即使子女与父母之间这么强的信任关系,儿女都无法说服她们。电视上说老人要穿老人鞋,老人就买老人鞋,电视上说吃海参不感冒,父母就让儿子给孙子买海参,电视上卖咸鸭蛋,平时炒菜连鸡蛋都不舍得多搁的节俭老人,就嚷着要买咸鸭蛋。对于老人来说,网红对于他们没有影响力,老年人认为电视更权威,他们对电视的信任胜过网红。中年人呢,他们很难改变已有的消费习惯,他们迷信已经进入心智的高端品牌,无论通过电视还是新媒体都很难在他们心中建立新品牌。年轻人呢,他们不看电视,也不迷信任何媒介,从80后开始,人们已经不再仰视媒体,随着媒介形式越来越多,在每个人都有机会创造十万+以后,媒介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已经是平常的东西。年轻人不再仰视媒介,对媒介说的话不再迷信。他们不再感觉电视媒体高大上,不再潜意识中感觉电视上出现的品牌高大上,意识中已经没有了电视广告绝对权威的感觉,但是,仍会下意识认为在传统媒体上出现的品牌不是假货,极少怀疑真假,还会有一定比例的人,觉得电视上的品牌比没上过电视的品牌要好,这就是人们习得性形成的,对传统媒体的印象。年轻人购物爱在网上查证,看差评多,还是好评多,他们迷信数据。新媒体可以数据化,更直观,眼见为实,能互动,对于他们来说新媒体与网红的影响力大于电视。
没有什么人绝对不信什么媒介,也没有什么人绝对相信什么媒介
人们对于媒介的信与不信都是后天体验养成的,除非媒介监管不严密,利用这个媒介的商家老骗人,比如微商刷圈,人们对它的印象很差,大多数人不愿意相信。不然,人们在任何媒介上看到的广告,只要对产品或服务的消费欲望足够强,都会去了解,即便微商发的广告,不相信微商的那部分人,也仍然有不同程度的相信。人们不会单纯只信媒介,也不会绝对相信任何媒介。媒介主要充当的是传播信息的工具。对于目标客户来说,任何媒介都不是完全可信的,都不具备绝对的说服力。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红新媒体哪个更有影响力,要看你面对的人群是谁,在推广的什么阶段。在行业里面有品类没品牌或者企业开创了新品类的时候,企业要建立品牌,就用户外大牌、电梯广告等曝光度高的媒体抢占心智。在品牌推出来以后,要制造热销引发流行的时候,就用互联网公关,使用KOL谈论,网红推荐,小号热议。等品牌需要促销的时候,就用裂变。
无论传统媒介还是网红新媒体,想要说服别人,都需要再提供证据,这个证据就是信任状。所有的消费者都缺乏安全感,心智缺乏安全感在商业购买上会表现为担心五种风险,一旦感知到风险存在,消费者很可能会取消购买。
• 金钱风险:买这个东西可能会买贵
• 功能风险:可能不好用,或不如想象那么好用
• 人身风险:看起来有危险,我可能会受伤
• 社会风险:我买了它,我朋友们会怎么想呢?
• 心理风险:买了它可能会有产生心理负担
所以,要赢得消费者信任,一定要消除这五种风险。虽然媒介的仪式感、权威性变低了,但是商家依然可以通过媒介使用信任状建立信任,使用名人建立形象,依然可以通过建立品牌认知给心智以安全感。
利用认知建立信任的一些规律。
一群人比一个人可信(从众)说一次没有说一千次可信(洗脑)普通人没有专家可信(权威背书)品牌方没有第三方可信(公关)模糊的没有精准的可信(数据)新版比旧版好,正宗的比跟风的好,销量领先的比卖的少的好,历史悠久的比时间短的好,名人用的比普通人的好,贵的比便宜的好,聚焦的比啥都做的好,专业的比大众的好,进口的比国产的好,上榜的比没上榜的好,排队的比人少的好。人们相信的这些自己相信的“规律”与自己愿意相信的这些“常识”,就是顾客购买决策的认知规律。
现代营销学诞生以来,不断有新的传播工具出现,商家的销售方式不断的变化,但是人们的这些认知规律始终没变,营销的底层逻辑也没变,拥抱变化的,抓住不变的,永远是营销成功的不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