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年少时,我们总是对爱情充满幻想。
巧珍是高家村刘立本家的二姑娘,长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有着乡村女子特有的纯真与质朴。
因为父亲的观念守旧,巧珍从小没有接受过教育,不认识几个字。
这让她更加崇拜有知识的人,尤其是高加林。
然而,她也清楚自己和高加林之间的距离。
因此,她从未对他表露过心意。
每天,她都会静静地坐在自家的房顶上,把目光投向高加林教书的学校,眼中充满了向往。
直到有一天,高加林教师的职位被人顶替了。
巧珍才终于鼓起勇气,走到了他面前。
她看到高加林消沉的神情,心如刀割。
不能再去教书,高加林只得靠卖馒头养活自己。
可他又丢不下面子去卖馒头。
巧珍毫不犹豫接下他的扁担,帮他去卖。
巧珍默默地向高加林表达着心意,这深深地打动了高加林。
此后,他们俩每天一同劳动,晚上坐在庄稼地里,谈天说地,畅想未来。
然而,村子里总有流言蜚语。
有说他们偷偷拉手的,还有说亲眼看见他们在高粱地里偷偷摸摸的。
更有离谱地说,巧珍怀了高加林的孩子……
在那个唾沫星子能淹死人的年代,女孩子的名声就是一切。
巧珍的父亲刘立本气得咬牙切齿,扬言要打断高加林的腿。
可巧珍根本没把这些流言放进眼里,依旧和高加林堂堂正正地走在一起。
那时的她,也许并未意识到,这份青春的勇气,早已为她今后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巧珍和高加林生活的村庄,条件十分艰苦。
村头有一口水井,由于不懂处理,水质非常浑浊。
高加林好心把井口重新打理,特地找来漂白粉撒到井里,清理水质。
可谁料,这件事竟然引发了村里一场不小的风波。
村里甚至有人说他往井水里放药,以此做要挟。
这些无端的误解和指责,让高加林更加想要离开这里。
后来,有人帮他在县城里找了一份工作。
高加林兴高采烈地去了。
巧珍虽然心里舍不得,但她也没多说什么。
她知道,这是难得的机会,她不能耽误高加林。
刚开始的时候,巧珍一有时间就去县城看高加林,两个人还跟以前一样,约会聊天。
后来,高加林认识了黄亚萍。
黄亚萍家境优渥,温婉聪慧,又有学识,跟高加林很聊得来。
关键是,黄亚萍能为高加林提供更广阔的事业空间。
高加林动心了。
他抛弃了巧珍,选择和黄亚萍结婚。
即便是这样,巧珍也没有责怪他,还安慰他说:“加林哥,你去吧,我绝不会连累你……”
巧珍的心都碎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她躲在被窝里偷偷地哭。
她曾那样热烈地付出自己的感情,一腔孤勇,到头来剩下的只有痛苦。
幸运的是,那片无比广阔的黄土地包容了她,给了她重新站起来的力量。
那个一直爱慕她的马拴走了过来,向她求亲。
马拴是一个踏实肯干的庄稼人,平日里也曾多次向示好。
如今,在她最脆弱的时候,马拴再一次向巧珍表达了自己的心意。
巧珍不再逃避,她决定接受这份真诚。
有些遗憾,终究只能藏在心里。
只有向前走,一切才能释然。
她曾经热烈地爱着高加林,但最终却与憨厚老实的马拴共度余生。
巧珍的遭遇,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
爱情固然美好,但现实往往残酷,不要让冲动主导自己做出选择。
只有多一些理智与自我保护,才能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少一些遗憾与痛苦。
人生无法避免挫折,但每一次的失落,都是为更好的自己积淀力量。
关关难过关关过,夜夜难熬夜夜熬。
人的悲喜,从来只能自渡。
林清玄曾说:“所有的过往与经历,都汇聚成了此时的自己。”
写在最后
“过去的,过不去的,最终都会过去。”
年轻时,我们总是无忧无虑,心中没有太多的烦恼与忧愁,对人生的艰辛没有切身的感受。
那时的我们,总是认为,许多事情永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然而,随着岁月流逝,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我们才真正理解“遗憾”二字的真正含义。
那些曾经的冲动、未曾成熟的决定,和走过的路,最终都变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只有真正学会放下,才能看清眼前的道路。
放下心头的重负,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
只要我们愿意抬起头,勇敢向前走,就永远还有希望。
愿你不畏未来的风雨,坚定地走好自己的路,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与平和。
点个在看,与书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