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西天,烈日刚收起最后一抹火舌,为柴、米、油、盐、酱、醋、茶操劳了一天的人们,抖落一身的烟火气,冒着扑面而来的暑热,迫不及待地涌向江边,去追逐那风花雪月。
从杨浦大桥到"秦皇岛"码头(地名),称为"杨浦滨江,是黄浦江45公里岸线的尾部。这里曾被称为上海工业的摇篮。二百年前,英国商人在此办起中国第一个纱厂"怡和纱厂",如今,这里用钢板镂空雕刻的织布机,和挡车女工的肖像栩栩如生,当年纱厂英国总领班所住的独幢别墅,在一片绿竹林中,如今成了供游人休闲的咖啡屋。上海最早的木材加工厂"兴泰木行"原址,现用铁栅栏装滿一段段原木,作为纪念。曾经是上海最大的水产品交易市场,如今建成巨型船帆式的"东方渔人码头"商业中心。昔日的轮渡码头沿用至今,货运码头用来抛锚的铁墩犹存,搬运工扛包的雕像,既见证了中国人的屈辱史,也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史。侵华日军所盖的兵营驻地,现在是自来水博物馆。
为了突出老工业基地的特色,这里所有设施,不是钢材就是木材。路灯的灯杆是钢管做成,桥面铺的是钢板和钢条拼的花格子,花架是钢条銲成,廊桥是全木结构,造型各异的椅、凳、栏杆是钢和木的组合,连垃圾桶也是钢管做成的。不知是为了赞扬普通工人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还是为了体现工人和小草一样,有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这里的植物以草为主。数公里滨江绿地,放眼都是五彩缤纷的草。有形似狗尾巴草、狼尾巴草,有尖叶的、圆叶的、还有三角形的,有单色的、双色的、还有带斑点的,有开花的、有长果的,高的数米,矮的尺余,遍布岸边每个角落,各领风骚,自带光彩!这些叫不出名字的草,五颜六色,千姿百态,婀娜多姿,在晚风中摇曳,是那样的妩媚绵柔,风情万种。
天空还透看光亮,自动灌溉系统开始为花草树木浇水,那细密的水雾,顿时让被烈日烧烤了一天的植物精神起来,也让空气中令人窒息的热浪快速散去。不但顽皮的孩子们将头伸向喷水口,连大人也贪凉地将胳膊和腿伸进水雾。很快,整个滨江凉爽下来,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清草香,浦江水驾着微风送来阵阵清甜,游人贪婪地做着深呼吸。
暮色渐浓,塑胶跑道上的人越来越密,简直摩肩接踵。观水平台上,花坛边木椅上,草坪四周的台阶上,廊桥两边……人们三三两两,或坐或站,或倚或扶,或搂或抱,或窃窃私语,或高谈阔论,或沉默发呆,或开怀大笑!坐在轮椅上的人,无论男女老少,看着一个个从身边飞过去穿滑轮、踏滑板的孩子,那眼神启止是羡慕,实在是垂涎浴滴啊!
相距数百米,总有直饮机安放在跑道显眼处,洗手间掩映在曲径通幽的花草丛中。间隔数千米总能看到,象童话里小木屋一样的透明玻璃房,那是供游人休息的"驿站"。走进如同自家的书房,凉气很足,四周是沙发和靠椅,沿墙壁钉着立体的木格架,高处是花木盆景,低处是各种图书,还有能免费带走的"上海市地图"和"上海市旅游景点导览"图册,大屏幕不仅仅放电视,还有知识竞赛题,可以自已动手选择。不但孩子们玩的津津有味,大人也乐此不疲,每个"驿站"里都有志愿者服务,不厌其烦地给人答疑解惑。
伴着游轮的鸣笛声,滨江渐渐闹腾起来,拍夜景的摄影爱好者高举"机器"穿梭于人群中,苏州河近在咫尺,东方明珠隔江相望,霓虹闪烁的浦江两岸美仑美奂!忙刹摄影人。试飞遥控无人机的周围,总是围着太多的孩子和年轻人。吊嗓子的躲在光影里,打太极、舞剑的,跳拉丁的、国标的、广场舞的各占一块空地,互不干扰。拉二胡、京胡,拉大提琴、小提琴,弹琵琶、吹口琴、笛子、箫、葫芦丝的等等,汇成中西合壁的交响曲,数公里滨江的游人,享受这免费的音乐盛宴。在这黄浦江和杨树浦河交汇处,远听笛声,有那渡水穿耳的空灵!咱也做回大观园中人的"红楼梦"。
一处明亮的灯光下,飘来小提琴"梁祝",优雅的乐曲令人陶醉。走进一看,里三层外三层围着黑压压的人群,人们交口称赞,拉得真好听,可以和俞丽拿媲美!好奇心将我拉进人群里面,一个穿白圆领老头衫,大花短裤,套双拖鞋的老年男子,正歪着花白的头,旁若无人地拉的如痴如醉。我一看那色彩艳丽的大短裤很眼熟,歪着脑袋瞅了一眼那人脸,咦,那不是早晨在超市里,为抢特价蔬菜和人吵架差点打起来的那个邻居"爷叔"吗?(上海人对老年男子的称呼)哎呦!想不到他还有这一手呀!
夜渐渐深了,疯困了的孩子们陆续散去,明天还要晨练,还要赶早去菜市场的老人们也离开了,还要为开门七件事打拼的上班族也逐渐离去,只有一对对缠绵绯侧的情侣,还在那难舍难分不忍离去。
月亮潜入水底窃笑,繁星调皮地眨着眼晴,游轮陆续进港,热闹了一天的黄浦江安静下来,渲嚣的滨江也安静了,安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