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自从你教会了爹妈如何使用微信后,你的生活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你的朋友圈很单纯,无非就是秀自拍、秀恩爱、秀萌宝、秀宠物、秀面膜..... 但是随着智能手机和无线WiFi的普及,我们的长辈也开始加入到微信的滚滚洪流之中。自此,你的朋友圈拉开了历史新篇章。
看这标题,是不是每句话都振聋发聩,每个字都直逼人心!点进去的内容更是感动3亿人,不转你都不是中国人!
现在我跟我妈聊天,她几本上都不怎么打字了,一言不和就扔来一个链接,我隔着手机屏幕都能感受到来自一个长者的睿智和不屑。仿佛在说:你们这些辣鸡!
再来说说我爸,每天早上7点准时给我推送一条《养生小秘诀》,中午12点左右是《女性经期应该注意的那些事》,下午4,5点是《十大致癌食物黑名单》,临睡前再来一发《震惊了!这样吃等于吃砒霜》。翻翻我爸和我的聊天记录,那简直就是一部《中国药理学发展史》。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了,开始跟他吐槽。
我:“爸,别再给我转这些东西了,一看就是谣言,专骗你们这些老年人流量的。”
我爸:“你们年轻人不懂,我看了里面写的都很有道理,你也长点知识。”
我:“那你跟我说说怎么有道理了?”
我爸:“我是过来人又是你爸,难道骗你不成?”
我:“那你倒是说说有啥道理啊?”
我爸:“你们年轻人就是喜欢不懂装懂,还自以为是!”
我:“.......”
总之,我爸的回答成功避开了我所有的疑问。
其实有时候我也挺纳闷的,我爸是退休高中教师,我妈在税务局当会计,按理说俩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可是为什么每次对朋友圈显而易见的谣言和鸡汤没有一点抵抗力,还总是乐于分享呢,我冥思苦想了一晚,粗浅的归纳出以下几点:
1.
对儿女的依恋
一般儿女18岁成年后,要么继续读大学,要么开始工作谋生,这也是人生中第一次,他们离开父母的庇佑,开始一段新的生活。而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孩子的离开无疑是对他们生活习惯的重构和对感情世界的抽离,当有说有笑的三口或四口之家突然只剩下孤零零的两个人时,化解孤独感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媒介与孩子建立联系。打电话、视频聊天这是最直接的方式,但是他们不能24小时和孩子保持通话和视频。所以,就通过微信转发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告诉孩子天冷了要多穿衣服、年轻人不要总熬夜、不要吃来路不明的小龙虾..... 这很好理解,就像两个异地恋的情侣,喜欢在微博里互相@对方一样,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想让对方关注微博的具体内容,只是委婉的在表达:“我想你了”。
2.
对信息的需求
我们父母年轻的时候,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微信、更没有小鱼的公众号,接受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那时候,电视上除了新闻联播就是琼瑶剧,报纸上除了国际动荡就是民生发展。直到有一天,信息如洪水般涌入他们的生活时,才意识到,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啊。长期的信息匮乏导致的最直接结果就是,不加甄别照单全收!这就让微信里的标题党们捕捉到了痛点,不管内容真实与否,只要牵扯到父母们感兴趣的话题,就可以一顿胡编乱造。所以,即使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在自己的知识面尚未覆盖所有领域的前提下,也还是愿意相信和传播谣言。
3.
对个人存在感的证明
以前,父母之间的对话是这样的:
“呀,你家孩子年纪不小了,也该找个对象了吧?”
“是啊,我也着急呢!”
“诶?正好我老公同事的四叔的三舅子的二姨家的闺女和你孩子差不多大,不如让他俩见个面吧。”
.......
自从有了微信以后,他们的聊天变成这样:
“你知道吗?听说猪肉不能吃了哦,都是黑工厂加工过的病死猪流出来的。”
“是啊,我还听说茄子用铁锅炒会致癌呢!”
........
有时候,为了跟上同辈人的步调,和他们聊天时有共同话题,父母们会刻意关注这些信息。年轻人其实也一样不是吗?我们关注南海仲裁、关注pokemon go、关注王石离开万科,也是为了让自己在信息迅速更迭,热点不断变换的今天能够跟上时代大潮流而不至于落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对个人存在感的证明。
现在的你对长辈们转发的鸡汤和谣言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有没有想过自己在朋友圈的行为其实就是他们的变体,形式不同但属性相似。
假设再过三四十年,假设那时候还有朋友圈,我们转发分享的东西是不是也和现在的自己一样,让孩子们感到尴尬和难以理解呢。
所以,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粗暴的屏蔽他们,也不是和他们据理力争,而是生活上多关心陪伴他们,情感上多和他们交流沟通。
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的今天,长辈们的精神世界才应该成为我们关心的重点,多陪他们聊聊天,倾诉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他们为你指点迷津。或许他们不是科学方面的专家,但一定是生活中的哲人。他们的精神世界丰富了,自然就不需要朋友圈的“情感安慰”了。
是时候放下朋友圈,给父母打一个电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