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对于我来说一直是很重要的事。是小时候放学回家,洗澡之后,坐在桌上,和我妈两个人。两三碟小炒,一煲汤,两碗饭。我一直以为那不难。自己一个人在国外生活之后才发现那好难。冰箱里要囤好肉,晚上要记得拿出来解冻,第二天才有肉吃。牛肉和猪骨还要记得泡一晚,出血水,第二天才能拿去焯水煲汤。薏米红豆黑豆黄豆也要在头天晚上泡好,第二天才好拿去煮。要想好早餐吃什么,这在小时候倒是不发愁,反正上学路上很多选择,肠粉,粥,牛腩面,蒸饺小笼包,豆浆和烧饼。在国外就不一样了,学校食堂10点才开门,假如8点有课,上到9点的时候,肚子就不住的咕咕叫。家楼下的面包店永远只有硬邦邦吃到嘴里感觉要把口水都吸干把上颚都割裂的面包,或者是甜得不行的面包,或者是夹芝士培根的Croissant,中间是巧克力的Croissant,上面有很多坚果的Croissant。都很好吃,可是多吃两年,放假回国看见西饼店都转头走。要想好下课之后午餐或者晚餐吃什么,所以冰箱里也要囤有足量的蔬菜。可选的也大概只有彩椒西兰花白菜花黄瓜胡萝卜番茄白菜和一些做沙律用的绿叶蔬菜。豆芽真的好贵,不够我塞牙缝的一小盒1欧以上,基本不买。还要考虑,饿得手软脚软的回到家,最好做饭不要耗时太久,切的东西不要太多,工序不要太复杂,用的碗碟尽量最少。也不知道这是因为最优算多了带来的副作用,还是纯粹因为我懒。在感到焦虑的时候,或者final的时候,简直就想用维生素和咖啡度过一生。我的外国室友跟我说她以前的宿舍也有中国人,一天要做三顿饭。我说,“那可能他刚来国外,没这么忙。我最近总在想,人为什么要吃饭?”。然后她就拼命点头,对啊对啊对啊,我跟你说,我这个学期又有好多课,巴拉巴拉,我最近吃的可不健康了。
头次发现,原来外国人也有吃的健康的这个概念。只是太忙了,我们必须用这24小时来干别的事情。于是在路上就能看到一手拿着面包一手拿着咖啡赶路的外国人,也有看到从亚洲餐馆打包box拎在手上坐公交车靠在窗户边发呆的外国人。回家也看到大家只用一个锅,随便往里面扔点东西加点水,或者直接买超市里的速冻食物扔烤箱里一烤,转头回房间做别的事情。我觉得,吃饭对于外国人也是很重要的事情。隆重一点的,是要回家沐浴更衣,化妆喷香水穿好合适的衣服,准点赶到餐馆,头盘加热汤面包开胃,主菜一道接着一道,先吃淡的,再吃重的。配点小酒,聊几句天,刀叉不能撞出声音。然后甜点加咖啡,最后是餐后酒。冬天的餐后酒很烈,一小杯喝下去,从嗓子眼暖到胃,围上围巾,穿上大衣,走到冰天雪地的户外毫无冷意。
在我家,我小的时候吃饭比现在讲究多了。几家人坐在一起,无论是茶楼还是家里,要有肉,要有青菜,鸡鸭鱼虾都来一点,喝汤敢发出一点声音,甩那么几下勺子,筷子插到饭上,只夹那盘你喜欢的菜别的都不吃,光喝饮料不喝汤,这顿饭你可别想吃了。只有吃完了,大人们开始聊天侃大山,你才能看着脸色气氛,及时问一句,我能出去走走吗,才有可能逃离这些条条框框,在酒店大堂里看看假山和锦鲤。也不能走远,要定期回去报道。
比起在国外生活,在中国吃一顿好饭容易又简单。在饿的烧胃的时候总想起来那些套衣服就可以跑到楼下买叉烧荷叶饭,早餐路边蒸汽腾腾的包子和蒸饺,学校外光线不足的小店里,虽然用油不一定健康,牛腩面和猪杂粉,烩面和盖浇饭,大盘鸡和火锅,晚上烤串和啤酒,红通通的小龙虾,东西南北,甜党咸党。过着这种生活的人,如果能理解,晚上1点半一群人从party出来,发现有且有可能开门的咖喱香肠薯条店早就人去店空,饿的想在地上打滚,大吼各种语言的shit和fuxk的感受。那么等我回国请一定一定要请我吃饭。价格不限,地点不限,好吃就行。
上一年回国先到上海,没倒好时差,朋友接上我的时候我已经晕晕乎乎。回到她家,她问我要不要出去吃饭的时候,其实我百般不情愿。胃里有个大石堵着,脑子完全不清醒,我好怕我出去吃饭不然是倒在路上要她扛我回去,不然是吃到一半吐了。况且那时候的我,还作着,嫌弃改良的港式茶餐厅。然而我低估了自己,坐在那里,消灭了两个小叉烧包,一碗白粥,半盘白灼菜心,喝了点她的奶茶,好像还有点别的什么。一边说吃不下,一边吃了满满的一肚子。就那会儿,才有回国的感觉,啊,我吃上饭了。
最近,总觉得有点悠闲了。2016年来,第一次觉得可以花点时间做点好吃的,而不是什么随便扔点到锅里就是一顿。可能憋到太久,美食节目也看得太多,idea有一点,总想搞事。朋友说,你应该写点菜谱,别浪费这看起来像米其林的摆盘。其实还差得远。大概就愿意花半个小时,一周做点什么,失败掉的黑暗料理都吃到肚子里,剩下为数不多的拍张照发发朋友圈。会写吗,要写吗,估计很可能半途而废。可是以后上班,能自己做点好吃的可能性更少了。想来想去,我的兴趣好像也只有吃吃喝喝,吃饱喝足,才能想别的事情,找点乐子,找点刺激(现在满脑子的跳伞啊我想跳伞啊大概也是因为我面前放了个瑞士卷饿不了肚子)。吃饭喝酒大概是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情了,所以我大概希望能吃遍全世界什么的。这可能是,少有的几个,我作为一个广东人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