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288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1 分钟
如果一个政权拥有两套不同的制度,那意味着是什么?是为了发展多元化?还是为了让效率最大化。如果以具体的时间场景,让时间回到16、17世纪西方对外殖民的过程中,来进一步探讨为什么必须要用另一种制度来对殖民地。又或者说,为什么是以主权的形式逼迫当地的被殖民者。
其中关键原因在于,资源效率的转化。
过去棉花在亚洲、南亚、中美洲等地方的发展局限在当地的环境,使得产品的生产被应用在当地。但对于外来殖民者,要强化对内部的资源,也就是让棉质产品的输出最大化,就必须打破这样的多极化的发展,转向为单极一强的主权型态。
这时就会在同样的帝国下,拥有两套不同的制度,一套是对「里」包含有法律、制度、规范等,一套则是「外」有基本规范,但与「里」制度相比,它更趋向是为了让利益最大化而产生的制度。
换句话说,对外部殖民地来看,如果同样用殖民国家的「里」制度,不仅会造成殖民成本的提高,沟通成本的增加,更是让治理变得更麻烦。例如当时英国在香港殖民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于是把交易关税调降成零,这样不仅省去了增收关税中的成本开销,更间接触使得走私贸易降为零,以及在沿海布防成本费用省去。
另一方面,对于被殖民地来讲,要使商品可以有效运送到宗主国,就必须垄断当地生产与交易商,独立出来商业公司来掌管这一切的治理,也就是后来荷兰与英国相继在成立东印度公司的开端。
其中背后的意涵就是为了要让资源、运输可以被有效化,为了符合前者的条件,如果依照宗主国的律法,就会产生冲突,为了要保障殖民地的利益,还是要换取殖民者的利益。
最后为了让资源可以被效率化的使用,使被殖民者来说破坏了过往多极化世界的发展,但这也促使各大洲之间有了所谓的全球贸易的网络。
比如说,在印度所种植的棉花,被运送到东南亚加工制成,或者是换取交易的货物,与非洲国家作为奴隶交换的物品,进一步把获取的奴隶转送到中美洲,再以中美洲所开采的白银、黄金运送到中国交易茶叶。
因为商品上的需要,强化了殖民国家对于被殖民者的资源,第一次加入到全球滑的贸易网络中。可以说,资本主义的兴盛,它背后的动力,来自于殖民国家的需求,这些需求则是来自于稀缺的物资,为了使稀缺变大众化商品,资源的重新分配与调动,就成了必然的发展。
在那个全球货币还没有一致性的交易系统时,货物,或者说商品,成了彼此认知价值的依据,这些价值的判断,则来自于需求的判断。这也让我理解到这本书为什么被称为「棉花帝国」其中的意涵就在于说,一项商品能够被转化成有价值,背后必须使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必需品。
几千年前,人类为了保暖只能透过,猎取动物的毛皮来当作御寒的衣物,直到有些人类发现这种作物也可以制作成御寒的衣物时,它就变成一种必要性的生活用品。
资本主义的出现,更促使普遍商品的需求得到最大化的使用,更具体来说,如果需要这些商品的国家,自身没有生产的条件,资本市场,就是藉由资源的调动,让商品得以实现效益化。
但是,在实现的过程中,什么被牺牲?什么被替代?或者说,为了让当这项商品得以在全球的贸易网络中,是因为那些因素,得以成就为全球化市场中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