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册教育期刊上看到一篇文章,叫《积懒成笨,谁之过?》,讲的是,学生面对学习上的问题时,不主动思考解决,而是放置等待。
“我不用想,反正老师马上就会说。”
为什么学生平常懒得动脑筋呢?
那是因为教师太勤了,常常自问自答。这样的教学给予学生的是什么?
答案吗?未必。
答案哪里记得住,更多的是思维惰性。
放在我们的投资上更是如此。
涨的时候心慌不安,要不要卖出,落袋为安。
到处咨询,可以涨到什么程度?要不要加仓,增加筹码?期望可以吃到全部利润。
跌的时候又恐惧无措,要不要清仓卖出?万一被套住怎么办?现在要跌到什么时候?到底了吗?可不可以抄底?
从来不思考,涨的时候,你为什么盈利?而跌的时候,你又为什么亏损?
为什么仿佛孩童般懒得动脑筋呢?
因为信息获取得太便利了。
有什么不明白的,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得到答案,众多大V,专家教授也会给予分析指点,何必费那个脑筋呢。
然后呢?
该有的问题大同小异,该有的答案继续问。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却会惊人的相似。
那么现在的市场,跌到底了吗?
复盘历史,显然这就是底部区域,但是否是最低点,谁知道呢。
就算再向下30%,50%,也没什么不可能的。
我们每个人入市的时候,都会接受一份风险测试,其中一项就是,你可以接受的最大亏损是多少。
既然入市了,那就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而且更应该明白,我们的投资利润在买入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我们的安全边际越大,利润就可以越多。
我很喜欢巴菲特老爷子说的一个比喻。
他把这个市场比作一个大型超市,里面各样的投资品种,就是一种种商品。
我们在超市买东西的时候,是希望它价格便宜点,还是昂贵点呢?
在品质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当然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物品。
现在面对市场的一次次下探,我们又该怎么抉择呢?
这是最坏的时候,也是最好的时候;这是失望的人感到绝望的时候,而乐观的人发现希望的时候。
当你想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先问一下自己,你付出了什么。
要想站在牛市巅峰,享受那时的风光,就是需要勇气和代价。
更大的风险是你获取更高收益必须付出的代价。
当然,正确了解过去的人,往往不会对所谓的风险持有悲观的看法。
未来始终是光明的,关键是,你我还在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