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清明的重要性仅次于过年。如果说过年是小家的团聚,那么清明便是一个宗系的大团聚了。在还没有法定清明假期之前,大人小孩到了祭祖这天均停下工作或学业回村里参加清明活动。
01 祭祀
一般是农历二月初二至清明节间选一天上山祭祖,有些村落仅是清明这天。到了那天老老少少早早起来,女人们张罗祭祀用的物品:元宝蜡烛、大烧猪、烧鹅、白切鸡、各式糕点、水果。女人们先在自家进行简单的拜祭再让大部队出发上山拜祖宗去。女人是不能跟去扫墓的,已出嫁的女人也不能回娘家祭拜祖先的,嫁去夫家就祭拜夫家的祖宗。
男人们扛着大烧猪,拿上镰刀锄头在前边开路。祖先们从前葬在高山,没有正式修建的道路,平常没人来走动,山里的野草茂密扎人。男人们靠着记忆边找方向边开出路子,这天一般下雨,山路难走。可此时孩子们最为高兴,仿佛来春日郊游,采个野花,叼根小草,在茂密的草丛里窜来窜去。
到了地方,除草、撒一捧新土,将一年的荒凉打扫干净。插上蜡烛,上香,压好纸钱,放好贡品,逐一鞠躬祭拜后,便在跟前边眺望高山风景边野餐。听别的村落同学说,他们会带上大铁锅,在能用火的地方用烧猪骨熬一大锅粥吃,很美味。返回村子后,女人们将剩下的肉挨家挨户分点。
祭祀祖先是传统,是缅怀,而在祭拜后面对祖宗吃一顿又添了些喜气,不管如何活在当下是最重要的。
02 寻根
作为华侨之乡,每年清明旅居国外的华侨如鲟鱼洄游般从世界各地回乡祭祖。看看老家乡,探探老邻居,拜拜祖宗,不管这么多年在外面如何走翻天覆地地改变,那一口乡音是不变的。
“祖宗”二字十分重要,一个村甚至一个大队是同一个姓,上百年前是一家人的。一进去村子有池塘,榕树和老祠堂,祠堂内有族谱,族谱写着同一个姓的名字,如同门外的那棵根深叶茂的老榕树,每个人仿佛是同一颗树上伸展出来的根枝,同关联同溯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
马来西亚华人曹格在节目《旋风孝子》里第一次回自己的原籍贯,爷爷的老家,一踏入门便各种情绪涌上心头不禁跪地痛哭。他说那是他们的家乡,他们的根。去爷爷的住过的地方感受已过世多年的爷爷,去拜拜爷爷的爸爸,隔了三十年没说话的台山话,脑海里仍有印象,在家乡的环境里磕磕巴巴地说出来了。即使已旅外多年,甚至国籍也改变了,但是内心深处从未忘却过故乡记忆。
从前华侨们为了生计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漂洋过海地去世界各地,即使过了几代人,很多华侨仍坚持返乡寻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03 没有根的人
现在我们在北京发展,我说,我们是没有根的人了。他不以为意,认为将父母接过来便是团圆。我知道不是这样的,我的根是在那个南方的小城里,离开它我便是一株浮萍,离开它哪里都是异乡又哪里都可以是故乡了,常常回想它能触摸到厚重的乡愁。
今后我们下一代亦成为没有根的人,未来他可能会普通话粤语随意转换的同时又能说这地的方言,一年回一两次东北一两次南方,能和爷爷拼酒,也能喝广东老火汤,性格有柔有刚,口味能吃甜吃辣,说话口音不明显,拿着这边的户口却说不清是哪里的人,没有印在骨子里的风俗习惯,对哪里都没有很强的归属感。
没有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