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单元讲座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的科学教材由“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两个单元构成。这两个单元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以及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和记录。另外,分类和识别在两个单元中也都处于重要的位置。尽管这些活动主要是从运用感官及简单工具的层面上展开的,但对小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如何做科学都十分重要。

下面我会对“我们周围的物体”这一单元的内容进行分析解读 。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与老师们分享。第一单元概述,第二单元教学目标,第三单元内容解读,我会对单元每课内容分析解读并提出建议,第四个是单元教学建议。

一、单元概述:

1-1学情分析: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以三种状态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组成了各种各样的物体。我们观察物体的特征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探究物质的特征。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周围物体观察、比较和描述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将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和描述,对观察到的物体特征进行讨论和分析,并试着根据物体的一些特征给物体分类。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会加强对物体特征的认识,还将在反复探究中增强对物体属性的理解。

1-2单元学习的内容与结构: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小学生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指向“组成世界的物体能够依照它们的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为此,“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和洗发液再到一袋空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1-3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内容属于物质科学领域课程,物质科学是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四大领域之一。课程标准中有关小学科学的主要概念有三分之一是通过学习物质科学领域的课程内容加以建构的,因此,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中物质科学领域的课程内容与要求对于有效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物质科学领域的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6个主要概念:

第1个主要概念: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第2个主要概念: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第3个主要概念: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第4个主要概念: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第5个主要概念: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第6个主要概念: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学习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主要概念是前三个:

第1个主要概念: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第2个主要概念: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第3个主要概念: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1-4学习目标定位:

根据课程标准中这三个主要概念涉及到的学习内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和学习目标。

针对1~2年级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有下面几点: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1-2年级)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1.1-1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1.1-2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2.1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2.1-1 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2.2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2.2-1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白糖;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

3.1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3.1-1 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二、单元教学目标:

2-1科学概念目标

物体的颜色、形状、轻重、薄厚、表面粗糙程度等特征可以被我们观察和描述。

不同的物体之间有许多相同和不同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

水和空气具有无色、无味、会流动等特征

2-2科学探究目标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能以讨论、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3科学态度目标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具有分析、反思探究过程的意识。

2-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和空气是重要的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知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特征,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三、单元内容解读: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共有7节课。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和描述,也为了促进学生探究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前4课学生将集中对一些固体进行研究,在后三课学生将运用已经学到的方法对水和空气展开探究。

3-1每课解读与建议

第1课 发现物体的特征

这节课的教共有三页,分为三个部分,聚焦、探索和研讨。学生要从很多常见物体中选择一个物体,用它和其他物体进行对比观察。在反复的比较中,学生会发现物体的一些基本特征,比如颜色、形状、轻重,还会发现一些其他特征,比如透明度、表面光滑度、弹性、硬度等。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物体进行描述,发现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对物体进行观察并加以描述。

在聚焦部分,教材内容中有两个问题:我们周围有什么物体?我们怎样描述它们?第一个问题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第二个问题既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又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课的研究主题——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并描述它们。在这个环节,这些问题,既可以帮助教师在探究活动开始之前调查学生对物体的原有的认识,又可以为学生接下来认识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在这个单元,我们将主要学习如何观察和描述物体。教师可以把“物体”一词写在黑板上,用聚焦中的两个问题来调查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物体并进行描述。教师要把学生提到的词汇或短语记录在黑板上,对一些说不清楚的词语,也可以先记录下来,在后续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其逐步规范成科学词汇。

在本课探索部分主要包含一个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对八种常见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教科书首次出示了要观察的物体,然后提示了学生科学观察的步骤和方法——选择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呢?教材中的四幅图分别提示了四种观察和比较的方法:通过看,比较颜色和形状;通过闻,比较气味;通过看和摸,比较是否透明或光滑;通过掂,比较轻重;等等。这些方法会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能较为全面地从各个方面描述物体,并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

研讨部分主要包括两个研讨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主要提示学生回顾自己是如何观察物体的。指向的是观察物体的方法。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物体的特征?这个问题主要提示学生反思描述物体特征的角度,从这些角度可以更好地描述物体,比如可以从颜色、轻重、粗糙与否等方面进行描述。学生提到的描述物体的角度可能不同于教材中所提示的,但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可以将其汇总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和班级记录表中。这些记录表将贯穿整个单元,随着探究的深入,不断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科学词汇。


第2课谁轻谁重

从这一节课开始,学生将探索物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包括轻重、形状、流动性等。这些内容都是本单元的重点,直接指向希望学生形成的核心概念——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但还没有对这些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接下来的两课中,学生将会逐步认识物体的轻重和形状。本课中,学生只需要了解物体有轻重,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即可,本课会通过观察、预测、手掂、简易工具测量等多次比较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建立对“物体有轻重”的认识。

本课的探索部分是一个比较活动,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五种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第一种方法预测,学生要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这些物体的轻重,并把预测的结果记录下来。第二种方法是掂量,第三种方法称量。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符号来表示物体轻重并排序。“我们怎样记录排列顺序呢?”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学生认为最轻的用①来表示,最重的的用⑤来表示,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

在方法称量这里提出了一个疑问,想一想,怎样称量呢?教师用学生已经在“比较与测量”单元学习的“标准物测量长度”的情境来启发学生,测量长短时,我们是选择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的?教材中选用了同样大小的回形针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第三部分研讨,这部分主要包括两个问题:1.我们三次排序的结果是怎样的?2.哪种方法更准确?说说你的看法。这两个问题都指向对三次排序结果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三种方法的优劣。第一种方法是根据经验预测,我们希望学生发现,不同的人预测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差异会比较大,因此是不可靠的。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掂量的方法判断轻重,这种方法要两两比较。我们希望学生发现,这仍然是依靠人的感觉,因此当物体的轻重差不多时,会出现不同的判断结果,而且这种方法的操作次数比较多,如果有更多的物体时,操作会更麻烦,结果会更不准确。第三种方法是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作为标准物测量,测量后,记录下回形针的个数,通过比较回形针的个数得出的结果不仅比较精确,而且适合测量更多物体。

本课的第四部分 拓展,教材提出问题,下面的两个碗形状相似、大小相同,一样重吗?问题指向核心概念“体积相同的物体,轻重可能不同”,隐含指向“不同材料的物体密度不一样”。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只要根据之前的探究结果,比较出“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他们的轻重有可能不同”就可以了。


第3课认识物体的形状

在上节课中,学生已经通过“轻重”这一主题初步体会了物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质量,这节课,学生将对“形状”这一物体的重要特征展开研究。形状反映了物体占据空间的状况。在这节课中,学生关注的重点不是认识物体的具体形状,而是通过游戏化的活动,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同一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的状况也不尽相同,从而发展对“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的认识。

本课主要说一下探索部分,包含两个探究活动,主要做法都是把一些形状不同的物体放入同样的盒子中。第一个探究活动提示学生分别把乒乓球和木块平铺在盒子中,只铺一层,然后记录装好后的数量。提出问题: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重点要让学生比较木块和乒乓球的数量。学生在活动中一定会观察到乒乓球平铺时中间有空隙,木块摆放时中间没有空隙。木块平铺后基本填平盒子的空间,而乒乓球无法填平。学生会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的数量不同。乒乓球平铺在盒子中的数量少,木块平铺在盒子中的数量多。这一探究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大小差不多的物体(木块和乒乓球),它们的形状不同时,它们占据空间的方式是不同的。

第二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将螺母和橡皮分别平铺在盒子中,螺母可以用不同的平铺方式摆放,比如,可以躺着,也可以立着,不同的平铺方式装满盒子的数量不同,橡皮的摆放情况也类似。而乒乓球和木块,无论怎样摆放,其装满盒子的数量总是相同的。

这一探究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是立体的,是有很多个面的,每个面的形状可能是不太一样的,以不同的面放进盒子时,他们在盒子中占据空间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研讨这部分内容主要围绕一个关键问题对上述探究活动进行讨论。在这个环节重点要引导学生体会物体形状的特殊性会对装入盒子中的数量产生影响。

在填写本课的学生活动记录表时要提醒学生补充第1课的记录表,引导学生认识到还可以根据物体的形状来描述物体,并在在表格中粘贴“形状”这一特征。


第4课给物体分类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本节课学生将学习如何对数量较多的物体进行分类。在前三课中学生探索了物体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在本课中将作为分类的依据。正如教材序言中所述,科学家对物体进行分类是为了更容易地认识世界。本课中,学生将学习给物体编号,一次选择一个分类标准,以及将结果集合化表达等。分类活动同时也是交流活动,学生在交流中可以加深对固态物体特征的认识,提高分类的能力。

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在教师指导下对植物的叶进行了分类。在本节课中,他们还要继续对前三节课用到的物体进行分类,进一步清晰、有序地认识它们的属性。


第5课观察一瓶水

学生的研究目标转向了一瓶水。由于学生有了固态物体的研究基础,所以本节课将沿用以前的方法,运用感官对一瓶水进行观察和描述。学生将借助记录表进行有序和持续的观察。这样的观察会让学生发现水的许多特征。

水是一种典型的液体,表现出液体的典型特征,所以从研究水开始引导学生初步探索液态物质是适宜的。教材没有给出“液体”或“液态物质”的具体定义,只需要学生先去关注并研究瓶中的水。

本课的研讨部分包括了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水的特征?指向的是物体的一般特征。在学生描述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他们描述水的具体特征和相应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描述像瓶中水这样的基本特征,如颜色,形状、气味、是否透明等,并将这些词汇汇总在活动记录表和班级记录表中。

本课的活动记录表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中,连续使用有助于学生比较观察的结果。

本课的活动手册有两部分内容。

1.观察活动记录。学生要利用第一课的记录表记录瓶中水的特征。活动手册副页中提供了词汇表,学生可以剪下来相应的词汇粘贴在表格中。

2.拓展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在班上或让学生在家里进行一次液体流动比赛,看哪种液体流的快。在倾倒液体时学生会发现液体流动的快慢会受到黏度的影响,这一拓展活动也是课上观察活动的延续。


第6课他们去哪里了

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节课的做法——混合。他们将把一些已经研究过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一些物体较难溶解在水中,一些物体较易溶解在水中。基于这些观察结果产生的认识都指向“溶解”这一概念,本节课将为学生以后学习和建立“溶解”概念奠定基础。考虑到“溶解”一词对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只在词汇表中给出科学词汇“溶解”,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


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

气体是物质存在的另一种形态,空气是气体。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一定的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它会扩散并充满容器的所有空间。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将面临一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空气是什么样的?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认识它吧!学生要综合运用前面的方法研究一袋空气。由于空气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观察活动对学生来说会有较大的困难。在研究过程中教师需要提示学生利用记录表和简单的工具进行有序的探索,以保证研究的效果。这节课也是一节小结课,学生将回顾他们在本单元的研究活动,总结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和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

在单元的最后,教科书呈现了总结性的两方面问题。一是总结从哪些方面认识物体,教师可以请学生回顾第一课沿用至本课的表格。二是给出描述不同物体特征的词汇,尤其是不同类别的物体与有的不同典型特征。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类描述,像木块一类物体用哪些词汇描述,水一类物体用哪些词汇描述,空气一类物体用哪些词汇描述。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要在本课的班级记录表上进行补充,并提醒学生完善第一课的活动记录表。


3-2单元词汇:

本单元共有13个单元科学词汇需要我们掌握、理解。

物体:自然界中存在的、由物质构成的有一定质量并且占有一定空间的个体。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可以感知到物体的存在。

分类: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归类。分类是人们处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重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上,受重力作用,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的重量可近似为9.8牛顿。

质量:物质的多少。它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不会因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化。

形状:物体或图形由外部的面或线条组合而呈现的外表,如球体、正方体、长方形、三角形等。

特征:对事物特点的抽象描述。事物都具有众多特点,人们根据事物的特点抽象出某一概念,该概念便成为特征,如形状、颜色等。

粗糙程度:指加工后的物体表面具有的较小间距和微小峰谷的不平程度。表面粗糙程度越小,表面越光滑。

流动:物体由外力(如重力、离心力、压力差)作用引起的宏观运动。

固体:具有一定体积和形状的物质。

液体:具有一定体积但没有固定形状的物质。

气体: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

透明度:指光透过物体或物质的程度。

溶解: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后形成分子状态的稳定、均匀的溶液的过程。


3-3材料清单:

乒乓球,木块,与木块大小、形状相同的塑料块,螺母,大橡皮,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纸盒,玻璃瓶,水,洗发液,食盐,红糖,石子,小勺,塑料搅拌棒,烧杯或塑料杯,塑料袋,不干胶贴纸,记号笔,等等。


四、单元教学建议:


1.理解和把握单元设计的三条主要逻辑

认识对象由一般到特殊。先探究常见的固态类物体,再去认识比较特殊的两种物体:一瓶水和一袋空气

认识目标从物体的一般特征逐渐转向物体的基本属性。即由认识物体的颜色、形状、轻重、透明度、表面光滑度、弹性、硬度等特征转向重量和形状这两个基本属性。

探究方法从感官观察到简单的对比分类,再到反复运用。

单元设计的整体逻辑

课题 认识对象 主要目标 主要探究方法

1.发现物体的特征 有固定形状的常见物体(固体) 一个物体有许多可被观察的特征  感官观察、对比观察

2.谁轻谁重 物体有重量,有的轻,有的重, 手掂、简易工具称量

3.认识物体的形状 固态的物体有固定的形状,不同物体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对比观察

4.给物体分类 可以依据物体的特征给它们分类。 分类

5.观察一瓶水 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一瓶水——液体) 水具有无色、无味、会流动、有重量等特征。 运用前面的方法

6.他们去哪里了 将物体放入水中 一些物体可以溶解在水中。 简单实验

7.认识一袋空气 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一袋空气——气体) 空气具有无色、无味、会流动、有重量等特征 综合运用前面的方法


2.要提前做好整个单元的材料准备

材料的整体性

材料的结构性

材料的充足性


3.要注意单元学习的连贯性和累积性

教科版教材的大单元的组织形式,是科学学习连贯性的最好体现。教材设计的连贯性希望能转化为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希望教师们要注意课与课之间、课内四板块活动之间,科学概念的建构和理解,科学探究方法中间都保持一定的连贯性,这样才能更好的优化教学质量。

其次,需要注意单元学习累积性。学习的累积性的外在表现就是学习成果的积累,所以《学生活动手册》中个人记录表、班级记录表不要被遗忘,要不断地记录、更新和回顾,这样学生才会更有根据的思考,更有目的的探索,更有见地的表达,学习发生在学习之上,外在的累积才会转化为真正意义的内在学习的累积。


以上就是我对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解读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期待各位的建议与指正






                                        何鑫彤

                              农安县合隆实验学校

                                      2018.2.21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254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875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682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896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015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52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208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6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88评论 1 30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700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6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51评论 4 33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8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0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42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89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57评论 2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