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决定,触发下一步行动案例反思:提前的小小的心理建设,换来惊人的效果

假设你总是推迟去健身房锻炼的时间,有一次终于下定决心告诉自己:明天早上送安娜上学后,我就直奔健身房。我们不妨把这种心理计划称为“行动触发扳机”。遇到特定的触发情境(明天早上、孩子学校门口),扣下相应的动作扳机(去健身房)。

纽约大学心理学家彼得·戈尔维策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他和德国同事薇罗妮卡·布兰兹塔特共同发现,行动触发扳机能够有效激发人们采取行动。在一项研究中,他们告诉一组大学生,如果上交一份描写自己圣诞夜活动的文章,就可获得额外加分。不过条件是:文章必须在12月26日那天上交才算数。大多数学生都有意愿撰写并呈交文章,但最终如期完成任务的人仅有33%。该研究还有另外一批大学生也知悉以上要求,但同时还要设下行动触发扳机:学生们必须预先规划好写文章的确切时间和地点(比如,“圣诞节早晨全家起床前,我会到父亲的书房写这篇文章”)。结果,交出报告的学生多达75%。

提前的小小的心理建设,换来惊人的效果

这是否意味着,只要想象一下自己做某件事的时间和地点,就能增加真正执行的可能性呢?对,但不全对。行动触发扳机无法强迫你(以及任何人)去做你根本不想做的事,比如,它绝对不可能说服大学生在圣诞节参加微积分网上冬令营。不过,加分实验表明,行动触发扳机能够强烈激励人们做自己知道必须做的事情。

彼得·戈尔维策认为,行动触发扳机的价值在于我们其实事先预设了决定。送安娜上学这个情境触发了下一步行动——去健身房,省去了决定环节反复思量的步骤。预设下决定,节约了人用于自我控制的能量。

为了更直接地了解预设决定的概念,我们姑且举个具体的例子。假设你是参加戈尔维策加分实验的大学生。圣诞夜来临,你身处家中,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兄弟姐妹兴致盎然地谈笑;电视机里播放着节目,圣诞树彩灯亮起,家里那只老迈的吉娃娃正深情地望着你;可别忘了美味佳肴,淋着酱汁的火鸡肉、山核桃派、松露巧克力;还有想玩就玩的电子游戏,想睡就睡的午休时间,高中旧友打来的节日问候电话……每一件事情都令你分心。要是你置身其中却没有预设好撰写加分文章的决定,要是你没有告诉自己“圣诞节早晨全家起床前,我会到父亲的书房写这篇文章”,那么你肯定办不到。

这正是行动触发扳机格外珍贵的原因。戈尔维策解释说,当人们预设好决定时,就“把行为控制权交给了环境”。戈尔维策认为,行动触发扳机可“避免目标受到各类诱惑、坏习惯和其他目标的干扰”。

行动触发扳机在职场上也大有用武之地。例如,你率领的销售团队总是热衷于开发新市场,却对维护现有客户意兴阑珊。为此,你可以给他们设定“咖啡与电话”触发扳机:要求下属每天冲好第一杯咖啡后,马上拿起电话,问候一下手头最重要的客户。又比如,参加产业研讨会的公司员工,回到办公室后总是被成堆的待处理邮件困住,没有心情分享会议的心得。为此,你也可以帮他们设下行动触发扳机:建议当返程航班上广播“可以使用电子设备”后,立刻写下想与整个团队分享的内容。行动触发扳机一定要足够具体,足够明确,才能中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意识流。类似“员工表现出色则立即给予表扬”的触发扳机,则是大而无当的决定,很难奏效。戈尔维策的研究成果显示,适用情境越困难,行动触发扳机越有效。因为人在这些场合消耗的自我控制能量最多。一项研究分析了行动触发扳机对“简单”目标和“困难”目标达成状况的影响,结果发现:当目标比较简单时,行动触发扳机将成功率从78%提升到84%;当目标比较艰巨时,行动触发扳机将成功率从22%提升到62%。

要想了解行动触发扳机怎样在困难情境中为人们提供帮助,我们先来看一项有关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恢复状况的研究。这批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68岁,手术前已经被病痛折磨了长达一年半之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初期,疼痛反而会加剧。身体经历如此巨变,患者连洗澡、上床,甚至站立等基本生活行为都无法独立完成。康复之途漫长而痛苦。

毫无疑问,所有病人都渴望尽快让双腿恢复健康。不过,其中一组病人应要求设定了行动触发扳机,例如:“如果你打算这个星期出去走走,请写下你计划出门的时间和地点。”

研究结果充满戏剧性。平均来看,设定行动触发扳机的病人经过3周就能自己沐浴了,其他病人则需要7周;前者在3.5周左右就能自行站立,后者则花费了7.7周;前者在1个月后便能独立上下车,后者则需时2.5个月。

戈尔维策认为,行动触发扳机的真正作用是培养“速成习惯”。习惯是行为的自动驾驶系统,也是行动触发扳机希望实现的目标。

速成习惯可以速成,这是励志自助与科学实证领域少有的交集地带,恐怕再也找不到更为实际可行的操作办法了。一次,如果你的团队决心改变行动方式,不妨要求他们考虑得更具体一些,明确说明他们打算在何时何地将改变付诸实施。也就是说,让对方设定好行动触发扳机。(也给你自己设定一个。)

帕蒂·波普在美国俄亥俄州扬斯敦的通用汽车工厂担任部门经理,她推广一项新的安全政策的经典案例:

波普的部门共有950名员工,负责将大片金属焊接到汽车骨架上。这项工作的危险性很高,因为金属冲压件的边缘十分锐利,工人要是将手靠近金属片边缘,就有可能被割伤。因此,手套和防护服是必要的装备。同时,焊接工虽然戴着护目镜,但火花有时还是会从侧面空隙中溅进去,烫伤眼睛,所以新政策规定护目镜必须带有防护屏。旧的安全政策不仅过于复杂,还存在例外情况。比如,驾驶叉式装卸车的工人就无须佩戴护目镜。波普说:“每个人都觉得,‘这项条款不适用于我’。”她决心要让所有人严格执行新的安全政策。

波普希望员工免受利刃和火花的伤害。

潜在的障碍有三条。其一,复杂的旧有政策可能已经造成了员工对新政策的排斥。请记住,看似抗拒改变,实则方向不明。因此波普需要制定关键举措。其二,在事关人身安全的情境里,时常会遇上“男子气概”氛围作祟,这是认同问题。如果脱掉护目镜显得比较有男人味,那么大象自然会抗拒戴上护目镜。其三,因为有“这项条款不适用于我”的想法,社会压力反而和安全政策背道而驰。因此波普必须扭转社会规范。另外,波普能否设法利用环境来提示正确行为呢?

1、波普废除旧有安全政策,并且将新政策简化为两条特定的行为准则:第一,每个人必须戴上坚实的防护屏和护目镜;第二,每个人不准露出皮肤(不能穿短裤、短袖)。就这么简单。2、强大的有创意的广而告之:在全体员工大会上,波普发起了一场“安全秀”。员工受邀上台当参赛选手,判断台上模特的穿着是否符合新的安全政策。有些模特的违规之处相当隐蔽,比如戴的护目镜少了一块镜片。波普请台下观众一起帮助参赛选手判断,于是员工便会大声喊出答案,顺便温习新的安全条款。3、无例外原则:波普担心员工会自我合理化,拿“这项条款不适用于我”当借口。为此,她制定了非黑即白目标,消除模糊摇摆空间。只要人在工厂,不管是谁,不管在做什么工作,都必须遵守这两条规则。新安全政策适用于任何时间、任何人4、创造群体压力:波普要求工厂内的所有人必须随时佩戴护目镜,因而将服从政策变成一种群体规范。当你环顾四周,看见所有人都戴着护目镜时,你也比较可能戴上眼镜。5、波普最后还采取了一项别具巧思的措施:她在工厂周围喷绘了一道蓝线,以此为界,只要一踏入蓝色包围圈,就必须遵守新的安全政策。波普还在工厂入口处放置了几个正确佩戴安全装备的蓝色木制人偶。通过蓝线和蓝色人偶,波普设下了行动触发扳机。她训练员工预设决定:“当我跨过这条蓝线时,就要佩戴安全装备。”这种行动触发扳机能帮助他人培养出习惯行为

案例结局:波普的改革方案成果丰硕,工厂员工受伤率比之前下降了21%(已经达到了制造业类似工作内容的最低比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