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城

大抵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或一二线,或五六线,或县城,或省城,抑或京城。苏轼的“黄州惠州儋州”、沈从文的“湘西凤凰”、贾平凹的“秦岭”、李辉的“徽州”,这“城”,不尽言说……

大抵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

年幼时,我性格内敛且略带懦弱,很少参与在母亲看来各种调皮捣蛋的游戏。顺理成章,母亲几乎陪我度过了我的任何课余时间,要么教我帮农,要么教我读书。其间,我会冒出种种奇奇怪怪的问题。

一次,我问母亲:“妈,你最远去过哪里?

”“兰州!”她答道。

“那我呢?”我穷追不舍。

“也是兰州!”

显然对于这个答案,我很不满意

显然对于这个回答,当时的我很不满意:“我明明没去过兰州?”母亲似乎预料到我的反应,不紧不慢地说:“那时候你才四五个月大”。“哦,那么小,我去兰州干啥?”“给你看病”。边说,母亲的泪水也止不住地流……我暗暗想,看病要去兰州,得是不轻,便再没往下问。

愚顽无知的我,在心里种下了第一座城的种子——兰州。兰州到底长啥样?而这座城也在我后来的学习生活中时隐时现、忽明忽灭地浮动着,像是指尖在岁月纠葛的音符。

像是指尖在岁月纠葛的音符

2013年,在县里高中,正值紧张的高考备考,那段炼狱般的日子。似乎有背不完的单词,刷不完的数学题。各科的试卷,下雪一样,纷纷扬扬。当然,也似有诉不完的衷肠和倒不完的苦水。当时,一个关系甚好且至今仍就联系的伙伴,为了成就自己的音乐梦想而暂离县城,奔赴兰州,集中训练。这无疑又增加我对这座城的神秘感,究竟有多么奇特诡谲。从那,我立志考到兰州念大学。

我立志考到兰州念大学

恰恰相反,那个暑假,我没有跟其他任何同学联系,没有预料之中的歇斯底里,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我过得异常清醒,顶着压力,仍旧抱着对兰州的幻想。打起铺盖卷儿,又赫赫然跨进了复读班的门槛,熟悉的校舍楼宇,开得正艳的花朵,熙熙攘攘的队伍里剩下一个我,仿佛其余的事物都很美好。来不及道别,来不及挥手。当时的想法明确而简单,就是考入兰州的任何一个大学,因为兰州是兰州。

第二年,高考本科分数线499,我是498,心下里想:兰州的大学应该可以线下补录。然而,等补录信息公布时,兰州的本科大学一志愿已经招录满额了,又一次失之交臂,心里好似猫在抓,个中滋味。极不情愿报考了另一座小城——张掖。不过选了钟意的专业,到底抵消了些怨恨。

到底抵消了些怨恨

参加工作以来,以一个过客的身份多次路过。遇到了“失散”多年的师父兼老乡。她,声誉等身,像一个坐标,厚重而不失随和,温暖又兼具才情。我试图从她的文字中找到自己回家的路,试图抠出那个鸠拙蒙昧的自己!那里有撒尿玩泥一起长大的玩伴,有青葱岁月里的高中挚友,有人生路上的点灯人。后来,又有种种说不清的机缘。

有人生路上的点灯人

跟这座城似乎无话可说却又言之不尽,兰州,请相信我的诚意,你自有你的魅力,而我也有为之燃烧的光阴。谢谢你,也谢谢我自己!


谢谢你,也谢谢我自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