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宝翻到一间店,之前就有关注过,但从开始的手工皂到现在以卖护肤品为主,只能惊叹做冷制皂出售确实太苦:一块皂从准备制作到成熟大概需要40多天。而最苦的莫过于搅拌的过程,还有融碱时的危险,每款成熟的皂都饱含着皂师辛苦的付出。所以需要经历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才制成的皂,怎么能在配方上随便设计?怎么能不专业?怎么能不充分考虑到洗感呢?
再次翻看到这家店,还是忍不住关注的是配方,因为无论说得再好,做得再用心,可以如果配方设计不系统化,差异化,专业化,到消费者手里都难于回头,毕竟对于护肤品而言,只有专业才能帮助到消费者选择到适合自己的,所以无论用多好的油脂,花费多少的时间与精力,价格优惠还是贵,只有用了能让肌肤问题改善,不给肌肤造成负担,那才是最好的。很多时候不大喜欢宣导多好多贵的油,因为手工皂的制作属于化学反应,从油脂的本质而言,都离不开脂肪酸的有效互配。有不少皂师不从本质上去解决问题,却大肆的宣传用料有多好,所以皂才有多好。那么试问,用芳疗级的椰子油做的纯椰子皂就能比食用的普通椰子油做的皂好?无论哪种都不敢冒然用来洗脸吧?这就是本质,与其从这方面去误导消费者误导自己,还不如从自身配方和技术出发,制作更适合相应肌肤的皂。
从整体配方中,可以大概了解洗感,也说明制皂者在了解油脂本质上并不深入,在配方构架上太过于繁重。当然也不排除制皂者在设计配方时觉得多就是好的心态,就如我刚入门时也是如此的心态,同时也经常遇到皂出模不硬的情况,所以就听取前辈们的建议,提高配方的INS,最后不得不添加棕榈油,乳木果油,可可脂等来增加皂体的硬度罗。但是对于这些油脂,我也说过比例高时长期使用会导致闷痘的问题,特别是混合性油性肌肤。对于椰子油的清洁力问题,我倒是突然想起,制皂者的配方构架就是按所谓的五星模型来设计的,才会导致整体配方那么繁琐。
从以上的配方中,看到的是油脂的堆叠而不是有效的互配,就比如,配方中担当皂体硬度的棕榈油和和乳木果油的重叠,配方中基本上都有椰子油或棕榈核仁油,大概是觉得不加这两种油皂的清洁力就不够吧,但是要知道橄榄油中高比例的油酸清洁力也不低哦。最后就是没有针对性,都针对所有肌肤。其实针对油性肌肤的配方和干性肌肤的配方油脂搭配上区别很大哦,特别是相应的一些脂肪酸对油性肌肤或干性肌肤而言都是需要尽量减少比例的。
其实无论什么配方,都有相应耐受的肌肤。那么以上六款配方的不合理性设计要怎么改呢?只拿其中一款针对性的茶油苦楝除螨皂来举例吧。如果按原配方,这款皂真的不适合混合肌肤,尤其是油性和痘痘肌肤哦,长期使用的结果没痘都能闷出痘,那么如果要设计针对混合肌、油性和痘痘肌的配方,这个配方只需要葡萄籽油+苦楝油+椰子油三款油脂的合理搭配即可,而且葡萄籽油比例建议超过50%哦。如果考虑到打皂技术的问题,也可以改成:葡萄籽油+山茶油+苦楝油+椰子油四种油脂的合理搭配。
好吧,分析到这里。
其实每块冷制皂都来自不易,每块冷制皂的制作都很辛苦,需要耗时耗力,经历这么长时间才制成的作品。如果不适合时,就用来沐浴吧,毕竟这是皂师的辛苦劳作,虽然不那么专业甚至有可能被误导,但相信每位皂师在制作时都带着谦诚的心做好每一块皂,也都相信植物的力量,所以才会选择最难走的一条修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