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一卷 周纪一
【原文】(可直接看解析)
三家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
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
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
豫让曰:“不可!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
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
【译文】(可直接看解析)
赵、韩、魏三家瓜分智家的田土,赵襄子把智瑶的头骨涂上漆,作为饮具。智瑶的家臣豫让想为主公报仇,就化装为罪人,怀揣匕首,混到赵襄子的宫室中打扫厕所。赵襄子上厕所时,忽然心动不安,令人搜索,抓获了豫让。
左右随从要将他杀死,赵襄子说:“智瑶已死无后人,而此人还要为他报仇,真是一个义士,我小心躲避他好了。”于是释放豫让。
豫让用漆涂身,弄成一个癞疮病人,又吞下火炭,弄哑嗓音。在街市上乞讨,连结发妻子见面也认不出来。
路上遇到朋友,朋友认出他,为他垂泪道:“以你的才干,如果投靠赵家,一定会成为亲信,那时你就为所欲为,不是易如反掌吗?何苦自残形体崐以至于此?这样来图谋报仇,不是太困难了吗!”
豫让说:“我要是委身于赵家为臣,再去刺杀他,就是怀有二心。我现在这种做法,是极困难的。然而之所以还要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天下与后世做人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
赵襄子乘车出行,豫让潜伏在桥下。赵襄子到了桥前,马突然受惊,进行搜索,捕获豫让,于是杀死他。
【背景解析】
上文说到,赵简子去世后,智襄子顺利成为晋国执政官。为了报当年赵韩魏三家联合欺负智家的仇。智襄子借以恢复晋国昔日霸业的名义,强行向韩魏赵三家索要土地。韩魏两家势力弱小,不敢得罪智襄子这个凶神,于是便委屈巴巴答应了对方的要求,然而赵襄子却是一个硬骨头,他奉行头可断发不可乱的原则,死活不愿意答应智襄子的要求。智襄子恼羞成怒,随后挟持韩魏两家攻打赵家。
在三家联军围攻赵家之际,晋阳城马上被攻破。赵襄子情急之下夜里委派家臣张孟谈去韩魏军营游说,便说出其中的利弊关系。经过利弊权衡,韩魏本来是智家阵营的联军,最后被赵家策反。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在晋阳之战中里应外合攻打智氏,智襄子应寡不敌众,兵败身亡。
智伯被韩、赵、魏三家攻灭,他曾受晋国分封的领土被三家瓜分,其中最憎恨智襄子的赵襄子,甚至还把他的头骨漆成饮具。智襄子的家臣豫让,在赵襄子扫荡智家中,侥幸逃到山里。因怀念智襄子往日对其的恩情,豫让怨恨赵襄子把智襄子的头颅做成漆器盛酒,于是便发誓要为他报仇,行刺赵襄子。
1、智襄子是位有才无德的人,为何豫让能奋不顾身替他报仇?
豫让早先在平民时期,既贫穷又没有好的品行,无法被推选成为官吏,又不能经商维持生计。常去别人家里蹭吃蹭喝,人们大多都讨厌他。豫让同时又心高气傲,总想一步登天。后来机缘巧合成为范氏家族的家臣,然而范氏族长只是把他当一般门客对待,并没有委以重任,豫让见范氏族长不识英才便离开了范家,之后又跑去给中行氏做家臣,中行氏依然没有重用他。
眼见而立之年,依然活得浑浑噩噩,豫让开始对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决定自暴自弃,结果智氏家族族长,智襄子却很欣赏他的为人。于是豫让便离开中行氏,跑到智家做了智襄子的家臣,从此人生一路开挂,智襄子很是器重他,并委以重任,此外主臣关系还特别密切。
虽然智襄子是一个能力特别强,文辞歌赋样样精通的人,但是刚愎自用,心狠手辣,没有人敢去招惹他。在豫让人生低谷时,居然给豫让伸出橄榄枝,让原本自暴自弃的豫让对美好生活有了向往,同时还为豫让娶了媳妇。这样一来,智襄子相当于豫让的再生父母,为此他对智襄子感恩戴德。
智襄子兵败被杀,赵襄子为了泄愤,居然把智襄子的头颅做成漆器盛酒,豫让念及智襄子当年的知遇之恩,眼看自己的主公被别人这样侮辱,于是发誓为其报仇雪恨,就这样完全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全,三番五次行刺赵襄子。
常言道,树倒猢狲散,智襄子作为智家的主心骨被杀,智家被韩魏赵给分掉,识时务者为俊杰,但凡依附智家的人眼见大势已去便不在做反抗。然而豫让却鹤立鸡群,通过各种办法去行刺赵襄子。蝼蚁尚且偷生,他却以死来为智襄子报仇。
原因在于其他家臣,虽然也受过智家的恩惠,但是这些恩惠也只是锦上添花,不足以用生命去报答,可豫让不一样。智襄子是在豫让走投无路,对生活充满绝望时,拉他一把的人,这相当于雪中送炭。智襄子不仅让他实现抱负还给予足够的人格尊严。人这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能有尊严地活着吗?在范氏中行氏以及智氏的前后遭遇,让他对智襄子心生感激。就如同你在单位好几任领导都不重用你,后来有个领导对你特别信任、重用,你会是什么感觉?和豫让基本差不多。
2、豫让第一次行刺,为何赵襄子释放他?
赵襄子在第一次抓到豫让后,直接宰了其实是最简单的做法。但是赵襄子作为政治家、权谋家,他是想通过这件事,来解决隐藏的危机。
第一个隐患,杀掉豫让,就会将还忠于智家的人彻底推到对立面。这些人潜藏起来,以后更难对付。如果释放豫让,就相当于对外暗示,他赵襄子只跟智家有仇,其他人所做的事情,既往不咎。
第二个隐患,赵氏消灭智氏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智氏的吞并。原来那些受过智氏恩惠的、在智氏手下混饭吃的既得利益派变成了失意派。俗话说断人钱财如杀人父母,这些人势必会闹事。赵襄子,敢不敢冒着这样的风险干?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默许既得利益,前提是服从赵氏。
赵襄子这是站在一个比较高的维度,去看待行刺这个问题。既然将智氏全部残余势力消灭风险太大,把对方逼到对立面,而且谁是敌是友暂时无法分辨,不如当前以拉拢人心为主,其他的慢慢来,先完成对智氏资源的初步整合,然后再去芜存菁。如果一上来就大刀阔斧赶尽杀绝,势必会造成内乱,让对方势力反噬。
所以说,赵襄子对豫让采用“抓、放、杀”等一连串手段,是由其更大地打算的,杀一个人很简单,但是什么时候杀,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启发】
1、对周围的人不要锦上添花,要多雪中送炭。
有一句话叫做,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这话来自豫让。豫让为智襄子报仇的动机很单纯,就像公子光对专诸(专诸刺僚)、严仲子对聂政(聂政杀侠累)、太子丹对荆轲(荆轲刺秦王)那样,就是为了报答知遇之恩。他们这些底层人民,在生活特别无助时,居然有位高权重者向其伸出橄榄枝并委以重任,这让人内心形成巨大的落差,故而必定对恩人以死相报。
比方说,我家在我们村里算是有点影响力,隔壁邻居当家的特别老实,他们家在村里没什么地位,很多人都欺负他们家。我每年回家过年,带很多礼品回家,顺便也给点隔壁邻居,其实那些礼品不值钱。
结果每年隔壁阿姨,只要听说我要回来了,就经常把他们家舍不得吃的花生油、大豆油、蔬菜等等农产品送给我吃,这些东西去超市买都得好几百。而跟我家条件差不多的叔伯,每年我回来特意给他们买礼品,他们就感觉是理所当然一样,甚至还嫌弃东西太多了没地方放。这就是区别。
2、凡事以大局为重,耐得住性子。
赵襄子如厕差点被豫让给杀掉,是不是很危险。对一般人来说,行刺的人被抓到了,是不是当场碎尸万段?但是赵襄子头脑很冷静,因为杀掉豫让这个无名小卒,轻而易举。杀了对方不利于对智家残余势力的渗透性整合,相反麻烦会源源不断。
不杀豫让的好处,其一给对方势力一个定心丸,我只针对智襄子,其他人无论你做过什么,我既往不咎。同时还认可豫让的为人,此人与我无冤无仇,之所以敢行刺是因为他忠于智襄子,这样忠义的下属是值得尊重的。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首发公众号:【鉴史悟道】
和20万历史爱好者共同研读《资治通鉴》,学点通鉴智慧,少走十年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