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只有锤子的人而言,一切看起来都像钉子。
上一篇介绍了《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这本书当中提到阻碍深度思考的初级思维定势,这一篇我们继续来看另一种思维定式类型。
跟初级常见的思维定式不同,今天要说的是那些努力学习、训练思考方法的人容易陷入的思维定式。
作者在书中用“可能陷入两难窘境的严峻定式”来形容此类思维定式。
为什么说是“两难窘境”呢?因为越是努力的去提升思维能力,反而会被陷入困境当中。
3. 依赖框架
依赖框架是指使用框架进行信息整理,使用完后就停止了进一步思考。事实上,任何的框架模型都有它的局限性。
例如作者在书中举了SWOT模型的例子:
S(Strength:优势)与W(Weakness:劣势)、O(Opportunity:机会)与T(Threat:威胁)分别组成两轴,构成一个2×2的矩阵。这是信息整理的有效框架,但仅仅如此的话并无意义。
框架是辅助我们思考的工具,但并不能自动帮我们导出答案。要想活用SWOT,至少需要将自身的特点——即优势和劣势(SW),与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OT)相结合,推导出相关策略。
依赖框架这一思维定式的危险在于,使用框架仅仅只是整理信息,而不是真正的思考。
查理芒格就曾经说过,一个人必须要拥有大量不同的学科知识,懂得运用各种思维模型,才不会陷入瞎子摸象的处境。
因此,我们要首先了解到模型是具有局限性的,并且不断的去学着拓展自己的思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情。
4.范围适应
范围适应是指将事物分类以寻找解释的思维定式,在日常生活也是中很常见到。
比如作者在书中举的例子:
“他太爱较真了”→“因为他是理科生嘛”
“那个人真是风度翩翩啊”→“那个人好像毕业于××大学哦”
从事物所属范围寻找原因,将同一种类别的人或事,都视为具有某种特质,其实我认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偏见。
范围适应的思维定式最大的问题是透过偏见和刻板印象来认定事物发生的原因,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大脑思考。
我们在探究事物发生的原因时,需要特别注意,不要轻易的将他人或者事物贴上标签,一旦标签化之后,就很容易停止继续进行深度思考。
5. 思考止于关键词
思考止于关键词是指当我们在思考的时候,找到某些“专业词汇”后,就以为自己已经明白,从而停止思考。
比如书中举的例子:
要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价值提供”“顾客满意度”……用这些话总结是欠缺具体性的。
“核心能力”非常重要,这样说出来的瞬间,思维就已经局限在抽象的层面上了。
使用这些常用的关键词很容易让我们以为自己找到了答案,但实际深究这些关键词的定义却似乎不太懂。
关键词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只是比起关键词本身,有意义的是为找到关键词而进行探索的时间、付出的努力以及思考的过程。
例如假设我们认为提高竞争力的最好方式,就是提升“核心能力” ,然后我们针对这个“核心能力”的关键词,去做具体化、细分化的思考,给出自己的定义,那么就可以避免这种思维定式。
6. 执着于初步假设
执着于初步假设的思维定式,是能够进行假设思考的人才会形成的思维定式,具有一定高度。
假设是需要随着新的信息及发现不断进化的,但是人都具有言论一致的倾向性,有时候会执着于初步的假设,尽管后期找到一些推翻假设的证据,也会想找一些相反的例子来否定。
不拘泥于初步假设,就可以吸收新的想法和发现,从而有更多的可能得到更好的答案。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认知的调整,我们才能真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