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再说情绪外周理论
源于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情绪是对身体反应的感知。
也即:情绪E=f(身体感受A):
E=f(A)
换句话说,情绪来自于感受,感受好情绪就好,感受越强烈情绪反应就大。那么处理情绪就抓感受就行了,就好像打蛇打7寸,直击命门。
詹姆斯和兰格两位大师于1884年提出的理论,至今已经130多年了,依然还没被普遍认识,真让人遗憾。
关于情绪处理的理论,心理流派不同,理论方法各异,比较主流的有:
1、认知主义认为,人有负面情绪是因为认知的问题,要化解情绪就要提升认知水平。
2、人本主义认为,是人的愿望没满足,降低欲望或增强能力,满足自我实现。
3、精神分析认为,人的心理问题是在成长过程中的不正确对待,在潜意识里压抑了扭曲的自我,自我和本我产生冲突导致负面情绪。
但很多人接受了认知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却依然被负面情绪困扰。
詹姆斯-兰格告诉我们,负面情绪来自于脖子下面的感受,应该关注呼吸的深浅急缓、心跳的快慢起伏、血管和肌肉的松弛紧绷......如果忽略了感受,总是从思维的大脑寻找根源,无异于南辕北辙。
02 一个重要的理论
既然感受是情绪的来源,
那么,
我的感受是我的情绪来源,
当环境的导火索事件发生时,
我的感受=感受初值+事件刺激的感受+?
还跟什么有关呢?
通常我们说组成世界的三种元素:人、事、物
一句名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人永远活在关系中,
有时,坏情绪就像传染病一样互相传递,比如著名的踢猫效应:
诡异的是,我们常常以为伤害了别人能解恨,
事实上,带给对方伤害的同时,我们一点也不好受。因为:
愤怒首先攻击的是自己
有点经历的人一定同意以下公式,
无论对亲人、对朋友、对客户、对生意合作伙伴等,
绝无例外的万能等式:
对方感受好=我的感受好。
对方感受不好=我的感受不好。
所以我在考虑“我的感受”的时候,把对方的感受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
就顺理成章了。
于是,“我的感受”公式函数就变成:
我的感受=f(我的感受初值 ,事件刺激的感受,他人的感受)
如果用A(affect)代表感受,A0表示感受初值,A1表示事件刺激的感受,A2表示在事件中他人的感受,
举个例子:
我有急事打电话给朋友小Q,他没接电话,我很生气。
5分钟后,小Q回电话,我回复:绝交,挂他电话。
越想越气。
我们来根据公式估算我的感受。
假定初值=5,正常感受1-10,不接电话我很抓狂,感受值=8,我挂小Q电话,我要让他跟我一样难受,他的感受=8
我的感受=f(初值5,事件8,对方感受8)
如果电话事件对我的感受没有影响,即事件刺激的感受=1,对方的感受也是1
那么,我的感受=f(初值5,事件1,对方感受1)
显然更接近我的感受初值。
结语:
根据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情绪来自身体感受,
推导出情绪感受公式:
我的感受=f(我的感受初值 ,事件刺激的感受,他人的感受)
A=f(A0,A1,A2)
最后说明:1、公式并非A=A0+A1+A2, 原因你懂得。2、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付出毕生的心血致力于人类情绪的研究,大量的理论和科研成果遗留于世,在此向他们致敬(鞠躬)。 正如有的心理专家所言,情绪就像人的大脑一样,永远是一个谜,对它的研究是一条没有穷尽的路。本文只是本人的一点学习心得体会,权当抛砖引玉,愿与能人志士一道共同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