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躺平”、“摆烂”这一热搜浪潮稍稍停息后,又一波新的话题——关于“早f晚e”的讨论兴起。
近日,胡歌深夜发文,觉得自己对不起很多人,并配图“深夜emo”。但他很快删除了这条微博,第二天白天又发了一条积极生活的动态。
网友将其称为“早f晚e”,指晚上陷入emo状态,白天fighting,重新调整情绪、变得积极阳光。
笔者认为,从本质来讲,这些新词都是当今快节奏社会的产物。只不过,从“摆烂”到“早f晚e”,大家开始把消极摆烂的情绪“藏”起来了。年轻人深知一直埋怨、抱怨不利于人际交往和职业发展,于是把痛苦都留在晚上、把欢乐留在白天。
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原来大家都不快乐”能成为小红书的热搜了。大家好奇那些平时看起来很快乐的人“不为人知”的一面,也在潜意识里期待有人能够的get到自己的emo情绪。
这也体现了当代人际交往的一个侧面:无法真正坦诚相待。尤其是在如今每天要与线上、线下两个圈子周旋的世界里,很多东西变得更复杂了。社交平台里人们纷纷表示“正式确诊为胡歌”,正是反映了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能幸免于这种“把欢乐带给别人、把悲伤留给自己”的无奈与拧巴。
有专家做过实验,发现“内心难过、表面假装开心”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和伤害远大于单纯的难过。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早f晚e”比“摆烂”具有更大的潜在杀伤力。而受着这些副作用去“藏”,真的值得吗?也许藏起负面情绪,我们就能给别人留下更好的印象,但长期施压于情绪,崩塌的也必定是情绪。
如果真的emo,早上也不必fighting。
我们需要一些时间,去抚慰emo的自己。我们更需要一些时间,去等待新的词汇出现,等待快节奏社会中人们新的自我疗愈方式的出现。
灯很亮,别emo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