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走在路上
和朋友突然聊到了“死亡”
——这个沉重却似乎遥远的话题
当把结论引到“当死神真正迫近的那一刻,人们参透人生意义似乎只需一瞬。”
朋友问我,
“你觉得人生意义是什么?”
人们穷尽一生,无不在寻找自己的历遍世事的意义,我心想,便答到:“这必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那你现在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她又问。
“做自己!”我没多想,似乎也没多认真地在回答。
后来我却沉默了。
做 自 己
多么简单啊,
却又那么难。
稍稍有些演技,我们似乎都很轻易能活出别人眼中的真实,能让自己看起来确实在“做自己”。
可是,我们骗得过所有的眼睛,却唯独骗不过自己的心。
有没有做自己,
其实我们很清楚。
我们每个人,都寄生在社会这个大群体里。
很大程度上,我们会选择忽略自己较于群体可能存在的区分点,选择融合。与这个群体中绝大部分个体形成的共识与默认价值观融合。
我们常常忽略自己在群体甚是日常中为“合群”与“不得罪”做出的让步。
诚然,大多情况下,这样的让步无可厚非且微不足道。
可是,我们就在这样的惯性思维的慢慢裹挟下,一步步陷入麻木,跟着社会普适的所谓轻松的“捷径”,顺流而下。
慢慢地,当我们再次面临选择的境地,我们的潜意识反应不是去问自己的内心“我想要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而是将自己的视线与精力投注在利弊权衡上,考虑的是“有什么好处”,“我能得到什么”……
更甚者,我们会渐渐因为做出这项选择的数量之众心动,我们会开始害怕,害怕自己错失这样的选择后,会失去未来竞争获胜的一份保证。
因为自我的缺失,我们亦步亦趋,试图全力以赴,却常常落得顾此失彼,事与愿违的下场。
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这太可怕。
我们不知道自己努力是为什么
这太可怕。
我们常常疲惫不堪
却仍然觉得自己差了些火候
我们焦虑
我们不安
这一切的一切
其实都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尺度
我们看不清理想的自己
便想从尽可能的方向塑造自己
我们不知道离理想的自己有多远
便会根据外在的节奏盲目调整自己
这时候
我们心中或许该有一杆秤
用心衡量自己
《无问西东》里这样诠释“真实”:
无论你做什么
有一种
从心底深处满溢出来的
不懊悔也不羞耻的
平和与喜悦
我想
所谓“真实”的状态
也不过如此
不论世界如何变化
不论周围如何变迁
我们心底真正认为“真”的东西
始终不动摇
无论世间如何浮躁
我们内心的富足不改变
我们世界的那份宁静
也永远不会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