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理科生,初谈对曾国藩的印象,只知他为晚清名臣,为即将颓败的清政府卖命,就如同清朝闭关锁国一样,他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传统、拘于教条的初印象。
近日,我读了张宏杰先生的《曾国藩传》,极大颠覆了我对于曾国藩的认识。
曾国藩并非官宦家庭出身,而是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祖上从宋朝末年到清朝,五六百年间,连一个秀才也没出过。得益于祖父曾玉屏的支持与坚持,父亲曾麟书与他双双奔赴科考场,直到第七年,他才考中秀才。在往后的官场生涯中,他常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或许,曾国藩也明白,自己并不是那种顶尖聪明的人,正如他的科考生涯一般,正如第六次科考时考官对他“文理欠通”的评价,但是,笨拙有笨拙的好处: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更虚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因此抗打击能力更强;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因此做事不留死角。“崇尚笨拙”成为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
三十岁这年,曾国藩为自己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渴望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气,实现立功、立德、立言,万世不朽的人生理想。为此,他给自己立下了十二条做人的规矩,例如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谨言、保身等,每日他还会认真地写上一则日记,记录对自己有启发的事,并且对于做得不恰当的地方进行自省。他的这些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后人也可以通过日记见证他思想的变化过程。从“乡里别”、“官场愣头青”转变为“湘军首领”、“晚清第一名臣”,立志、自省、有恒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天平天国运动使得本就摇摇欲坠的清廷政府更加危如累卵。于是,守孝在家的曾国藩收到了咸丰皇帝协助地方官员兴办“团练”的指示,鉴于清朝政府的正规军已经腐败到底,无法改造,曾国藩萌生了创建新军队的想法,也就是后来的“湘军”。曾国藩的勇气和志气值得我们敬佩,一介书生,毫无领兵作战的经验,但是在国家需要他时,义无反顾地冲上去,纵使“湘军”并不受皇帝、不受当地官员的待见,可是他还是坚持练兵,最终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曾国藩早期的性格在官场上并不讨喜,他对人总是持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他看不惯官场的那些腐朽污浊,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甚至对于咸丰皇帝,他也是直言不讳,批评皇帝的错处。最后导致皇帝不愿赋予他实权,于咸丰七年,令曾国藩“着照所请,在籍受制”。在家的两年间,曾国藩思考了自己在官场上屡屡碰壁的原因: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位刚强。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到达胜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