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停止无效努力》:努力是可控的,进步却不一定

“每天进步一点点,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是网络上一句很流行的口号。它含蓄的反映出了我们想成功,想成为人上人的朴素愿望。

但努力是手段,是可控的,进步却是结果,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努力了却没有进步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如何优化手段以尽可能促成想要的结果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对此,我觉得这本《请停止无效努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参考的思路。

01 

书里提到,当今时代,信息爆炸,想知道什么上网搜索就行,所以大脑不该是用来记忆的,而是应该用来思考的,起作用的不是知识,而是思维。

对于这点,我认为,思维当然重要,但要形成一定的思维,前提必然是先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就像去学理财,第一步永远是让你储蓄一样(毕竟要理财得先有财),没有基础知识,学不会深度思考。

所以并非时代变了,知识不起作用了,而应该理解为时代进步了,要求变高了,仅有知识不够了。

积累,或许在我们心底多少对这个词有点抵触,认为积累就是下死功夫,不过是多花时间、拼意志的笨办法。“弯道超车”,“选择大于努力”甚至“风口上的猪”这些词听起来都比“积累”要来的激动人心。

可无数的实践恰恰证明了,这个世界从来不缺自以为是的“聪明人”,但最后成功的都是能坚持不懈、下过一番死功夫的。

我如果和别人说我的兴趣爱好是看书,已经坚持多年,看了很多书,别人很可能会只当我是在吹牛。但如果我告诉他,我在什么地方发过多少篇读后感或者直接拿出一大叠读书笔记,那基本上不会有人怀疑我确实是喜欢看书的。之后我再谈论我喜欢哪个作家,觉得哪部作品写得好的话,其份量和可信度立马就会变得不一样。

再例如现在很热门的短视频,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玩的出众的大多是从微博、公众号迁移过去的,就像最早一批做公众号做的好的大多是从博客时代过来的那样。

因为前期已经有了积累(无论内容、名气还是经验)所以只需要变个载体就行。可如果是之前毫无积累的新手起步,那光是保证每天更新就会耗费掉自身大量精力。

正所谓厚积薄发,只有足够多的量变才能引起真正的质变,千万被轻视了原始积累。

02

既然提到了积累,肯定有人会说,知识是学不完的,人的精力有限,把时间花在什么地方?怎样积累更有效率?这总有讲究吧。确实,书里提到了要寻找自己的天赋。

对此我觉得,关于要干自己擅长的事,找到自己的热爱这一观点应该是大家没有太多疑义的,但会碰到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没有特别挚爱的东西,也没有无法放弃的爱好这种情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迷茫。

迷茫并不是只有年轻人才有,很多人一辈子也难活明白,一生中总是充满着永不止息的迷茫。想进步,也愿意付出努力,可总觉得无处可供人进步。

怎么样摆脱这种状态?找事干,行动。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想想自己能够教别人什么?或者,别人常常向自己请教什么?

例如我喜欢看书,在某问答平台上回答过一些诸如“有什么书影响了你的思维方式”,“你如何评价XX书”等与读书相关的问题,问题回答多了之后慢慢就开始发现自己的积累不够用,几个长回答下来已经把能说的话都说完了,这时我自然就会去再找书看,再充电。如果一开始我只是单纯的看,不去参与回答问题,那我根本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也就无从谈改进。

要有所行动,然后才能认识你自己。

03

当然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就是任何事情,只接触皮毛的时候不要谈兴趣。

因为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比较简单,怀着热情投入进去很容易取得看的见的收获,这会让人产生错觉,好像自己在这方面很有天分,但其实只是因为还没碰到真正的困难而已。

就像我在大学那会儿流行学日语,很多人感觉反正动漫里的日语句子从小听到大,再背背五十音图,要开口说几句一点不难,所以就认定日语比英语简单多了,自己肯定能学好。可真到了考级的时候,又发现没几个考过三级以上的,也没几个能看日语原版书,用日语写文章的。

发现了吗?入门容易,精通难。享受不是兴趣,愿意付出才是。

过了新手期之后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升和维持了,这时人很容易放弃,转而去喜欢另一样新的东西。永远在寻找、永远在尝试,永远无法坚持,这样的兴趣不是真的兴趣。

04

这本书里作者总结了很多道理,虽然谈不上深刻,但至少其中几点能供人思考,可以给我们持续性混吃等死,间歇性踌躇满志的生活带来一剂强心针。好时刻提醒自己:

努力是手段,进步是结果,希望有好的结果,先要拿出行之有效的手段。企图心要强烈,意志力要坚定,行动力要强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