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脚支撑作用是跑步的重中之重
跑步过程中,身体与地面接触的地方区域就只是双脚足底,所以脚掌成为了身体和地面的唯一传输区域。
有助于力量的传导
1.双脚着地方式适当,身体自然就能更好的吸收地面产生的作用力,并且把动力传输到全身。
2.跑步过程中双脚与地面产生的水平力要比纵向力更为重要,因为跑步是一项水平横向移动的运动,并不是跳高。
3.此外,双脚着地适当还能保护我们的跟腱,足底筋膜和腿肚免受伤病困扰。
有助于本体感应
双脚上遍布着人体自带的本体感受器,只有双脚做地方式的得当,得到的信息正确,身体才能根据这些外部信息作出正确判断。
双脚应该如何着地
脚掌轻轻触地
有些人认为双脚着地用力越大就越稳定,其实不然,越用力,地面对人体的反向冲击力愈大,其实轻轻触地即可。
常见的的触地方式
首先来一张图片,告诉大家脚部着地的五个区域。
后脚掌着地
很多人会不约而同地采用这种方式跑步,即脚掌从后往前依次着地,基本上后脚跟着地和跑步步伐过大的人都会不自觉地用这种方法,其实这种着地方法是不正确的。
从上方落下
这是值得推广的正确方法,从上方着地可以保证身体的缓冲系统正常运转。
脚掌从上着地的几点巧门
1.加快跑步节奏以避免步伐过大;
2脚掌轻轻触地,声音越小越好;
3.脚掌从上方落下时保持精力集中。
后脚掌尖着力的情况
1.产生巨大阻力
2.影响身体缓冲系统(如双脚,脚踝和膝盖)正常工作。
3.过度刺激前脚掌和小腿肌肉。
4.选择更软,更厚的运动鞋。
前脚掌着力的情况
1.过度刺激脚底屈肌(比目鱼肌,脚趾屈肌)和跟腱。
2.费力,降低跑步效率
3.产生巨大驱动力(力量之大远高于其他四种受力方式),不过对于短跑选手来说这种方式值得推荐,对于长跑运动来说,是不值得推荐的。
全脚掌着力
1.不利于脚部缓冲系统正常运转,而且着力时产生的驱动力过小,远远不够实现向前位移。
2.导致脚掌着地时间过长,而且很容易导致脚步下陷。
3.跑步时噪音过大,而且地面对脚带来的冲击力过大。
如何才能做到中脚掌着力,跑步时谨记以下几点
1.双脚位于膝盖之下;
2.脚部要轻轻着地,动作要非常舒缓;
3.双脚要时刻保持兴奋状态;
4.充分利用双脚产生的弹力。
如何才能做到后脚掌根部着力
后脚跟先着地,然后整个脚掌随着跟上直到脚趾,随后脚部再次离地,以此循环。确切地讲,是后脚根部的外侧最先着力,让后脚掌从后到前,从侧面至中部依次触地,直至脚趾牢牢抓住地面。
双脚的外旋和内旋动作
1.事实上,脚部的外旋和内旋这两个动作完全符合肌体的自然规律,并且有利于跑步。
2.如果过度的外旋或内旋就是不可取的,会对身体到来伤害。
关于前脚掌向外的角度问题
我们的脚掌并不是一条垂直的直线,我们的前脚掌天生就会稍稍向外撇,这是由脚部肌肉和关节的结构决定的。比如全身放松平躺在床上的时候,双脚会自然地向外撇。
跑步时,双脚一般会和中线成15°角,当然这个角度不是绝对的,因人而异,但是都会在15°左右,不能偏离太大。
我们要避免的情况就是,运动过程中脚掌不要外撇过大或过小,更不要左右两只脚的外撇角度不一致。
如何自我检测呢?
在沙滩上面正常跑步看自己的脚印与中线角度是否在15°左右。
本文小结
1.脚掌应该从上方落地。
2.脚掌触地时,脚部应该位于膝盖正下方
3.脚掌的最佳着力区域是中脚掌,其次是后脚掌根部。
4.脚掌应该轻轻触地,像飞机软着路一样
5.跑步过程中,脚部遵循先外旋后内旋运动规律
6.脚掌触地时,因该与中轴线呈15度角,稍稍向外撇。
跑步的小故事《双脚,跑步的天然发动机》
人体的双脚是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才变成现在的这个样子的。它们似乎天生就为跑步而生的:短粗的脚趾排列紧密,宽大的后脚掌,向内收起的足弓(当然也有部分人是扁平足和高足弓)等。总之它们的很多构造天生就是为跑步设计的。
脚部由至少28块骨头组成,两只脚加起来就有至少56块,这占身体骨骼总数的四分之一好多。双脚的机构十分复杂,由31个关节和29块肌肉组成。这些肌肉确保双脚可以根据身体中上千个传感器的信息随时调整脚步的动作。
双脚的神经十分活跃,并且布满了动脉和静脉。散步进而奔跑都可以启动这对“发动机”。足弓可以在脚掌受力时储存能量,随后在腾空中释放能量。足底筋膜(位于脚掌的纤维质结构)扮演“橡皮筋”的角色,帮助足弓吸收和释放能量。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肌肉,传感器和产生弹力的部位都不是天生就会自动工作的,还需要我们刻意“激活”一下,这就是我们建议的赤脚跑步的原因。
最后谢谢大家的阅读,有收获和价值,欢迎打赏
更欢迎大家点评,问问题,分享给需要的小伙伴。
让我们下周再见吧!
一定要去行动,行动,行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