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印迹

死亡,是个永恒的话题。

剑桥大学莫得林学院的院长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在和病魔抗争的四个月里,用日记记录了病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不同视觉和事件深入探讨了一个个关于人性的优劣、心灵的成长、生命的意义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些日记节选后集结出版,书名《向死而生》。

其实,这位院长坚持写日记20余年了,为后人留下了一笔400万字的巨大精神遗产。这让我想起一位老兄的母亲,80好几的高龄,从年轻时写日记从不间断,老兄说:老母亲的日记本一箱子,从用竖版日记本到横版日记本,记录了几十年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就是这位老母亲在他老父亲因肠胃功能紊乱住院的时候,拿出日记本给医生提供了丈夫每天饮食和身体情况的详细记录。据说医生从医不久,想必这一幕会触动他尚且年轻的心,就此改变他对生命的认识也说不定。

我听了以后,除了惊叹就是佩服。为这种对待生活几十年如一的态度,然而现实中,持有这种态度的人成了传说。多数人在浮躁的生活中起起伏伏,被裹挟在匆忙的河流中过着自己的生活,重复别人的脚步。从少年到青年,又到中年和老年,走向死亡时,哪里是他们的生命印迹?

一如写下《向死而生院》的院长,一如写了几十年日记的老母亲。文字组合的记录构成生命的印迹。

死亡,有时突然而至。我今天整理单位水票的时候,看到署名“田芳”的一张水票签名,日期是6月22日,那是他死亡的前一天。他是我们学校的一位保安,普通实诚人,挺勤快。在学校大松树下坐着的时候,一起立,歪倒在地。体育老师为他做心脏复苏直到救护车来,但再也没有心跳。我给签有他名字的这张水票条用手机拍照,保存照片,我希望这是他留给我们这帮朝夕相处的人的印迹。

生命总是会有印迹的,就连捉摸不定的风也有。风吹过水面,涟漪是印迹。吹过麦田,麦浪是印迹。吹过一棵棵树,枝条起伏间都是印迹。有时印迹是有声音的,比如“唰唰”和“哗哗”。

有一年在库布齐大沙漠,我固执地想在沙子上留下印迹,明知道不长久。沙痕是移动的,用肉眼看不到的速度。但那也是痕迹呀!且有着让人心生畏惧和神秘感的痕迹。

有人说日月星辰的痕迹是潮汐,这是玄妙的自然痕迹,有着强大的力量,非人类所能奢望,我们给自己留下印迹就好,如果这种印迹成为一种精神感召,普照了更多人,那活着的时光,必定精彩极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是感恩节,感恩天地,赐予阳光雨露,感恩父母,给予我生命,感恩老师,教育我成长,感恩朋友,彼此扶助,感恩农民,种...
    秋墨_8866阅读 233评论 0 0
  • 焊接在PCB生产工艺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焊接不好,则整块版都不能使用。之前我们介绍了几种焊接的方法,还有哪些...
    金百泽阅读 412评论 0 0
  • 来简书几天,发现鸡汤文好像还是占据了不少篇幅。 一年多没有去知乎,实在受不了上面很多躲在屏幕后肆意喧嚣的人。当时让...
    wingfish阅读 423评论 0 0
  • 《付出》 文/张泽彬 你懂也好, 不懂也罢, 生活还是要继续, 永无止境向前冲! 每天付出多一点, 快乐就有多一些...
    后生仔着拼阅读 271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