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愤怒?

很多人潜意识里都有一个逻辑:你对我发火,就是在说我错了。

所以当别人对你发火你就有情绪反应:

当你也觉得自己错了,你就会愧疚、自责、觉得自己不应该做错。

你觉得自己没错,你就会委屈、恐惧继而愤怒,我又没错,你凭什么对我发火?

这背后,依然有一个潜意识的逻辑存在:

那就是只有我错了,你才能对我发火。

如果我没做错,你就不能对我发火。

你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这样呢?

但事实上,对方发火并不一定真的是因为你错了。

01愤怒是向下流的,从强者流向弱者的

在家庭中,父母会因为小事而发火,大多是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工作不顺利,或者被老板批评等等原因,那团火无处可发,刚好看见孩子在玩手机,就会把火气撒到弱势的孩子身上。

那如果父母是比较软弱,孩子就有可能比较强势,他就会成为超父母发泄情绪的“熊孩子”。

如果爸爸妈妈很强势,小孩被骂以后愤怒无法倒流,就会虐待小动物,这就是“踢猫效应”。但是,猫错了吗?

再比如,城管对小商小贩大喊大叫释放愤怒,客户对克服发火,领导对员工发火,老公在外面受气以后回家打老婆等等,都是“相对强者”把愤怒发泄给了“相对弱者”。

这就是为什么打老婆的男人,都是外面的弱者,他在外面找不到比自己弱的人去发泄情绪,只好回家冲着比自己弱的老婆发泄。

愤怒从强者流向弱者,并非从正确流向错误。

所以,对方愤怒时,你并不一定是因为你错了,而是因为你相对比他弱一点。

而且他此时此刻的情绪也没有找到其他更好的宣泄口,于是你就遭殃了。

还有,我们看到很多触目惊心的虐待动物、报复社会的事件,都是因为那些人有很多愤怒无处释放。

这里说的强者,并不一定是客观上的强者。只要他在潜意识里,那一刻觉得比你强,他的愤怒就会流向你。

02 愤怒深层次表达的是什么?

愤怒通常有一下几层意思

(1)你的错,影响了我。

(2)我对你愤怒,是因为我需要你看见我、宠爱我,你要为我负责任。

(3)我对你愤怒,是在转移我对自己的愤怒。

03 如何应对别人的愤怒?

常见应对方式有:委屈、怼回去、回避和消化。

重点分享如何“消化”别人的愤怒。

(1)区分对方发火,是否跟自己有关。

当你明白,发火有时与对错无关时,你就进入情商的领域了。

(2)自问:我能离开他(这里)吗?

如果能离开,你就可以各种花式反抗,或者拉黑、绝交、远离、分手等

如果离不开,那就情感隔离。就是让别人的愤怒流经你,但不停留。

(3)原谅

你对别人愤怒起反应,说明对方激活了你的“弱小”。所以我们需要原谅对方,因为你愤怒的根源在于你的“弱小”被激发起来了。

(4)抱持

他人莫名其妙的愤怒,你最多有10%的责任。但如果你看到他的愤怒来自别处,你就理解了他。

他给你以愤怒,你给他以抱持,你就做了他的容器。

他的愤怒就会降低,并因此产生愧疚,然后对你心生感激。

消化别人的愤怒,不是你的义务,但却是你的情商。

不要抱怨别人为什么把愤怒情绪给你。你需要他,就接受,你不需要他,就离开。

停止抱怨,去向创造。

04 如何化解自己的愤怒?

(1)透过愤怒,看到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问问自己:我到底希望对方怎么做?

我的渴望是什么?这种感觉熟悉吗?谁曾经欠我的?

(2)为自己的需要负责任,我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

你可以在心里不断的默念:我需要你。并且说出(甚至大声喊出)你的需要,喊的时候,去感受自己内在的匮乏。

喊完以后,抱抱自己,对自己说“我长大了”,我可以为自己做点什么,而不用再去依赖别人。

如此,愤怒就化作了力量。

看完请回复:

我能区分对方的愤怒,是否因为我的错。

我的需求都能自己想办法满足,所以不用对别人愤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行禅师在他的《你可以不生气》一书中,谈到了我们为什么会愤怒和化解愤怒的几种方法。 当愤怒生起时,表示我们的感情已...
    春寒1215阅读 1,124评论 0 0
  • 最近发生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经调查是一女乘客因坐过站不能下车而与司机互殴,导致车辆失控坠落江中。15条人命,...
    沐一拾光阅读 998评论 0 4
  • 在很久之前读到丛非从老师的一篇关于化解愤怒的文章,文中的观点和大家分享一下。 主要观点之一是,我们之所以愤怒,是因...
    愚羊阅读 251评论 0 0
  • 这今天的心情一直都很不好,常常因问愤怒的情绪而感觉到胸闷气短。刚开始我觉得是因为最近在拍片子而导致,整个人被负面情...
    文漫阅读 350评论 2 1
  • 发生冲突时,愤怒不仅不能解决冲突,反而会进一步激化冲突。 心理学家凯瑟琳·麦克古万通过对愤怒情绪的研究,提出了一种...
    冬琳阅读 611评论 1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