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答应回学校,为什么又反悔?” 他不是骗你,而是在和整个世界对抗

你是不是经历过这样的瞬间:

前一晚,他点头说:“妈,我明天去学校。”

你心里燃起了希望,以为终于迎来了曙光。

但第二天清晨,他一动不动躺在床上,冷冷说:“不去了。”

接着又沉进手机、电脑、耳机,把自己关进一个只有游戏的世界。

你愤怒、抓狂、心碎——他怎么可以这样反复无常?

但你知道吗?

孩子不是在骗你,他是在撑不住自己内心的塌陷。

他们反复拉扯、说一套做一套,其实是在对抗“自我失控”

你看到的是反悔和懒惰,

你没看到的是他在内心独自对抗羞耻、焦虑、无力感。

很多躺平的青春期孩子都有这样一种心理节奏:

“我要去学校,我要振作。”

“可是一想到要面对老师、同学、功课、落下的成绩,我就呼吸困难。”

“我知道你们期待我振作,但我就是撑不住。”

“不如再拖一天、再玩一会,就不那么痛了。”

这不是他故意作,是大脑为了自保,自动启动了逃避机制

他为什么又沉进了游戏?

因为那里,他可以当一个“正常人”

你以为他沉迷游戏,是因为他贪玩。

但实际上,他在游戏里感受到了“活着”的感觉。

在现实世界:

他是掉队者、失败者、父母的失望;

他在教室里被疏远、嘲笑;

他在你眼里是“不争气”“毁了前途”的人。

可在游戏里:

他能掌控局面,有“赢”的体验;

他能交朋友,被别人信赖;

他不用面对冷眼和批评,只需要升级和胜利。

游戏成了他的心理避风港,一个“不会被否定”的世界。

你看到的反复,其实是他在绝望中自我拯救的挣扎

你以为的“他又放弃了”,其实是:

他昨晚在床上翻来覆去,脑子里全是“如果我坚持不住怎么办”;

他一想到学校的教室、黑板、老师的眼神,就胃疼、呼吸急促;

他试图站起来,走出房门,但身体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这不是懒惰,这是身心压垮后的“冻结反应”。

心理学上,这叫**“习得性无助”**:当人反复尝试改变却失败,就会彻底放弃努力,选择麻木和逃避。

越是反复拉扯的孩子,越是在拼尽全力活着

每一个“答应回学校”的夜晚,都是他在做决定:

“我要不要再信一次这个世界?”

每一次“反悔躺平”,都是他再一次被现实击败。

这时候,如果父母用:

“你说话不算话!”

“你是不是在耍我们?”

“你到底想干嘛?”

来回应他,他内心会彻底崩塌,感觉自己“更不值得被爱”。

他不是在操控你,而是在哀求你——不要再逼我了,我已经快碎了。

家长要怎么做?推荐【7步法家庭陪伴方案】

1. 信——先相信他,不是演戏,而是真痛苦

孩子反复不是耍赖,是在心理崩塌的边缘挣扎。

家长的信任,是他重启信心的第一道光。

2. 理——帮他理清情绪,不评判只倾听

别急着劝,先问问他:

“你昨晚是不是没睡好?”

“你是紧张,还是害怕面对老师?”

让他说出内心那个“怕”。

3. 调——调整家长的期待,不求一步到位

别再说“你必须回去上整天课”。

可以从:

看一眼校园;

回家取书;

见一面老师;

一步步来,降低目标、增加成功感,孩子才不会怕。

4. 定——制定一个具体且柔软的计划

用“我们一起来定”代替“你必须做到”。

比如:

周一上午去学校附近散步;

周三去见心理老师;

周五尝试上半天课。

让孩子参与决定,拥有掌控感。

5. 适——帮助孩子逐步适应现实的挑战

复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步适应。

从社交、环境、节奏、学习安排,一点点过渡。

不要怕慢,只要不退。

6. 支——提供稳定而不过度的支持反馈

每天提醒他:“我知道你努力了。”

记录下哪怕最微小的进步,比如今天起床早了10分钟、情绪没爆炸。

反馈=鼓励=恢复力。

7. 关——持续关注,不断对齐爱的连接

问问自己:

最近一次心平气和地陪他聊心事,是什么时候?

你有没有对他说过:“不管你多失败,我们都爱你”?

连接感,是他敢于迈出下一步的安全底气。

写在最后:

当你看到一个孩子反复“答应又不做”“沉迷又自责”“想走出去又退回去”时,

你看到的不是不听话的孩子,

而是一个正在碎掉又努力重组自己的生命。

他不需要你说教、逼迫、放弃,

他需要你看到——

“我不是不想去学校,我是真的快撑不住了。”

而你,只需要做那一个相信他、接住他、不离不弃的人

哪怕他一百次倒下,你也不翻脸、不恐吓、不绝望。

你稳住了,他,才有机会重新站起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