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65期“迟”专题活动。
之前只是听说这本书,第一感觉大概就像《穆斯林的葬礼》,是一个古老民族的发展演变罢了,并未思详。
一次夜晚无意中进了董宇辉的直播间,董宇辉讲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从那时起,便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一位九旬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口吻,自诉了原始游牧民族鄂温克族文明的兴衰(驯鹿民族)。
文中的“我”亲眼看到族人和民族文化慢慢消失,就像额尔古纳河的河水,流去了就再也寻不回来了。其中,现代城市的进程和汉族文化的侵蚀,也是每个少数民族命运都逃脱不了时代的更替与变迁。
鄂温克族人们生活在森林中,发生的那些或爱或恨,永远不会被大多数人知道事,似真似假,又有何妨。不禁想着,当放眼宇宙,万物微小,但愿你我都曾爱过脚下这片土地。生命的意义在于走过的每一个脚印。
人生就是平平常常,这是读过这本书后对所有角色的人生之路的感受。一个人的生就必须有一个生命的逝去,像一个个轮回,像一个个注定的轨迹。每一个生命的逝去,又是那么平常,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族人们是那么平常的接纳,那应该是大自然中注定的吧,他们大都这么想。
迟老师的字词之间流露出更多的还有悲怆,对于一个民族的消亡,准确的讲是民族文化的消亡,虽然这是自然发展的必然,但那种对天然、纯净、古朴的文化描述,却有可能成为永远逝去的回忆。
有的人从大山走出来,最终却因为找不到自己回到大山里,他们在外面的世界里可能衣食无忧,灵魂却无处安放,直到看到那条河,古老而安详地,千年不变,始终有一种力量在牵挂,是一种根的呼唤,是对自己耳闻所见的世代的留恋。
如今的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奔波于不同的城市,白天为了生活而仓促,夜晚无眠却无比孤独,放不下眼下的欲望,回不去童年的纯真。这也是无数年轻人对探寻自我的写照。
文化的融入,物质的满足,很快传统会被忘却。就像放鞭炮,小的时候每当遇到过年,或者红白喜事,总是会在鞭炮声中祈祷安详,在硝烟的味道中找到快乐。后来因为空气污染,放鞭炮就被取缔了,春节里不再有满地的红色的鞭炮的痕迹,零点的衔接不再有鞭炮的助兴,冷清了很多。没有数据表明不放鞭炮减少了多少空气污染,没有数据显示放鞭炮增加了多少空气污染,这是一种猜测。这个古老的发明演变居然在这个所谓的“限制”条件下消亡。
鄂克温族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远离家乡,一点一点远离文化。这才有了作者的不甘和遗憾。
遗憾本就是人生的一个内容,不完美才是真正的人生,这无可厚非,但保留历史的痕迹,及时记录少数民族的特殊习惯和传统文化,是对祖先,对后来人的一种责任。这一点,迟子建做到了,向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