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仪式感
写作班第三天,有很多个泪点时刻,让我有好几次需要紧急寻找纸巾。虽然是个理科生,但却是个很感性的人。当主持人老师让我们写下新书发布会的邀请函的时候,我很有点心虚,这就要为我不成熟的写作思考“立字画押”了?而当我向文质老师双手奉上新书发布会的“邀请函”的时候,那一刻又是令人憧憬和向往的,其实还蛮希望真的有这么一天的。这是一个多么有仪式感的环节啊!至少为了信守这份承诺,得好好写第三天的作业吧!
《小王子》里关于仪式感有一段很贴切的诠释: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就像我的42岁的生日,真的与其他哪一次生日都不同,我想我会一直记得这一天我六点就起床奔赴东莞,从早到晚听课,做作业到十二点;这一天我和一群有着写作信仰的同行者重新定义了写作于人生的意义;这一天有一个睿智、温暖、伟岸的人生导师,不断地鼓励、鞭策着一群有梦的人去勇敢追梦。这一天真的与以往的哪一天都不同。
(二)生日
长这么大,我的绝大多数生日都是和家人在一起度过的,但单凭记忆能想起哪一年是怎么度过的,好像不是那么多,这也许就是仪式感于生活中重要时刻的意义,于是我拼命回忆那些我能记住的关于生日的记忆。
对生日的最早的记忆似乎是在五岁。我随着爸爸外出出差,隐约还记得出差的时候我们坐着的是一辆白色的丰田面包车,车上的录音机经常播放儿歌,我便翻来覆去跟着唱,爸爸出差的几天功夫,我便把整盒磁带里所有的歌都学会了。那天的下午,工作的间隙,爸爸让我在车上等一下,他要去办点事,我便乖乖的坐在车上,看着窗外人来人往,哼着儿歌。过了很久,爸爸突然出现在人群中,面带着微笑,手捧着一个圆圆的塑料透明盒子,一眼望过去,居然是一个生日蛋糕!那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对生日蛋糕的记忆,专属我的生日蛋糕,当时自己说了什么后来又做了什么一点都不记得了,但爸爸捧着蛋糕从人群走向我的画面,却在我心灵的胶片上感光,那是一个幸福的画面。
我很感谢经常出差的父亲,在我读书之前会总是带着幼小的我一起出差,在那些出差的日子里,他给我扎过的小辫、讲过的故事、教我认过的字、唱过的歌,都成为了我们彼此最温暖的记忆,这也许也是成年后我和父亲的感情非常好,无话不谈的原因所在。父亲所给予我的这种陪伴正如文质老师所说:无论你到哪里谋生,无论你生活多艰辛,请一定带上你的孩子。孩子不在你身边,孩子就在更多的危险之中。养育孩子比所有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情感,每个父母在孩子身上最重要的投入就是陪伴。
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生日经历,是在07年,那一年我作为骨干教师被教育局派去美国波特兰大学学习,我们在美国生活学习了整整半年,在那半年里我们不仅真正经历了留学生活,还有很多机会深入到美国人的家庭、社区感受他们的文化。一进入十二月,浓浓的圣诞气息便扑面而来,而那个月末我们也即将结束美国的学习生活,所以那个阶段学习的安排很少 ,各种文化活动却很丰富。碰巧也是在我生日那天,在学校的安排下我们参加了当地音乐厅举办的一场盛大的圣诞音乐会,我们二十几个同学都精心打扮,穿上了非常正式的小礼服。那场音乐会是以合唱形式为主,都是圣诞主题的歌曲。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音乐,所以在这样一个于我来说特别的一天能享受美妙的音乐真的是很令人满足的事情。临到音乐会快结束了,主持人和观众进行了一些互动,其中一个问题是:“谁是今天过生日?”我很意外会问到这个问题,也不确定自己是否听清了,但还是怯生生的举起了手,主持人邀请我站起来,并让全场为我演唱了生日歌,台上的乐手,台下的观众,千人大合唱,那一刻除了Oh my god!我惊喜的说不出其他语言。更让人意外的是音乐会结束后,我还获得了音乐会的同期录音CD。这张CD我一直珍藏着,因为看到它,我便会想起那年那天那个幸运的画面。人性最大的善,就是成全他人的幸福,感恩那一刻让身在异国他乡的我感受到惊喜和幸福的人们。
(三)寻找十四年前的博客
要不是第三天培训被“敦促”要出书呀!我可能都想不起十几年前我就开通过的一个自己写给自己看的“秘密”博客,。“存货不足”的我在起书名的环节,猛然想起十几年前的那个博客,拉拉杂杂有一些生活的记录,于是疯狂的回忆到底是哪个网站的博客呢?网易?上网一查,网易博客早就改头换面,连名字都换了,如果是,恐怕那些文字是找不回了。搜狐?新浪?天涯?豆瓣……用我开通博客的时间做线索,有些网站那时还没有推出博客去一一排除,新浪的“嫌疑”最大。于是试着登录,可是总也不成功,突然觉得好失落,那些曾经记录生活的文字在这一刻突然觉得好珍贵好珍贵,如果再也找不回了,就好像很多事情都白经历了一样,这一刻也突然明白普通人为什么要写作,教师为什么要记录教学点滴了——这世界,我曾来过,做老师,我留下了这些……
百般尝试都无法找到那个博客之后,我不抱希望的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了年份和“在***十月的小雨中,想你”这句话,因为我记得这是写在我的结婚一周年纪念日的那篇文章结尾的一句话。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那个博客从搜索引擎里跳了出来,它居然还在!虽然我无法用用户的名字登录,但可以浏览到里面的文章,足足有51篇,包括记录在美国的学习生活、孕育、孩子出生、牙牙学语、与学生的沟通、旅行,虽然很散乱,但是简直太宝贵了,一口气把所有文章都读了一遍,唤醒了很多记忆,最重要的是十几年的婚姻生活已经平淡如水的时候再看到当初刚结婚时那些热烈的文字,才记起原来我们曾经这么相爱过。培训结束,深夜回到家,再看到先生,嗯,也没之前那么烦人了,还是挺可爱的嘛。
春华校长说,信仰文字吧,用文字喂养生命,写一本自己的生命之书,是对生命价值的自我认同!是啊,写作的意义其实远远超越能否出版本身。经历了寻找博客的过程,才知道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也一样没有白写的文字。
(四)有没有可能写这样一本书
我一直觉得教师首先需要是一个完整的人,需要过正常的有质量的生活,才能教出乐观、自信的孩子,亦如兴趣爱好广泛的钟杰老师,笔耕不辍的背后时间管理大师的生活无比精彩。我不喜欢人们一谈起教师,就是牺牲和奉献,就得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灰为泪始干”般的凄苦。同时作为一个小学数学老师,我们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梳理一下其实真的不多,可是六年时间那么长,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除了知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给孩子输入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我一直觉得只有观过世界,才有世界观,可以是读万卷书去“观”,也可以行万里路去“观”。热爱旅行的我,想做一个有眼界的教师,跳出学校,在世界的角角落落,行走中的点点滴滴中去看教育。
工作后,我走过了了十多个国家,在国内的很多城市也留下过足迹,十几年的游历如果梳理起来那些与教育相关的见闻,那些在旅行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很多也为我后来开展课程开发工作给予了不少启发。比如去到瑞典,在斯德哥尔摩的大街上经常能看到老师带着孩子们到校园外“上课”的场景——街心公园滑冰、搭乘地铁、在博物馆里上课……在这个拥有100多个博物馆的城市,博物馆真是孩子们最好的课堂。于是借鉴这个思路,回到学校,我们也开始设计我们的生态课程实践基地计划,比如已经开展三年的带孩子们去湿地观鸟的课程,以及马上要开启的带孩子们定期去何香凝美术馆开展艺术审美的课程等等,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有很多很好的想法。
又比如我自费跟随教育考察团队的以色列之行,我惊叹于在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上,又地处四周阿拉伯国家的虎视眈眈之下,以色列在教育、科技、经济、军事、农业等各个方面都站到了世界最前列,而以色列人最珍视的便是教育,在特拉维夫我们走进了教育理念最超前的公共民主学校、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探访了爱因斯坦中心,有幸进入了爱因斯坦的私人文库,还参观了各种公立学校、幼儿园、天才儿童早教机构等等,他们的教育观、家庭文化建设、财商教育等等有很多理念或做法值得我们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借鉴。
在旅行的途中也经常会遇到许多有趣的、计划之中或意料之外的人与事,职业习惯在这些事情的背后也许都能够从教育的角度去做一些思考,去梳理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同时在旅行途中,我观察得最多的莫过于我的孩子,旅行中他的探索、他的体验、他的成长,也都是可以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做一些总结,很多碎片的记录我都在微信朋友圈里留存了……似乎可以写的素材又多了起来。
如果有可能,我想写这样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