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二
姑且不说别的,不夹杂太多的个人情感、不为固定的品评范式所限,就事论事,曹操的确有实力篡夺汉室的帝业,并且有能力取汉帝而代之,但是,他没有做。这此一点言,我觉得,曹操并没有负大汉的江山,他也没有负真心拥戴汉室的那些个信仰刘氏一姓的忠臣孝子。
曹操的“我负”与“负我”中,在正统的士大夫看来,当然有太多的江山社稷因素。但是,真实的“我负”与“负我”,就资料显示,却是因人而起。
至此,再联系上文,猜想曹操的“奸”,有一大部分的因子,还是来源于他的“我负”与“负我”这句话。
关于“我负”与“负我”这句话的起因,说来话长。这件事还得从汉灵帝(刘宏,公元157年,一作156年~189年)说起。刘宏12岁前后登基,他从登基到驾崩头尾在位22年,去逝时34岁。
从汉灵帝死到汉献帝(刘协,公元181年~234年4月21日)立,中间发生了董卓之乱。其间的曲折情节,在关于曹操的其他篇幅中,会点滴提及。
董卓立了汉献帝之后,他还推荐曹操做骁骑校尉(武官职位,具体职权不明,正史上记载董卓曾授予曹操一人)。或许是因为曹操不认同董卓的人格品行,或许是因为曹操看不起董卓,或许是因为曹操不看好董卓的下场(这一条写史的人后来觉得比较接近曹操的本心),或许是曹操不认同董卓的所作所为,总之,曹操最终没有和董卓共事,而是选择了逃走。
曹操这样不给面子的行为,肯定引起了董卓的勃然大怒。他派人捉拿曹操,要给曹操一点颜色看看。
曹操深知追捕急促,性命堪忧,所以,他在出逃的过程中,改名换姓、东躲西藏,一关一关逃了出来。
关于曹操的此次出逃以及出逃中所发生的一切,比较正式的历史记载是:
曹操逃跑的时候,大概还带了几个亲随。
在逃回家乡的路上,曹操经过成皋(今河南荥阳)。正好,曹操的老朋友吕伯奢是成皋人,曹操想着,顺路去会下老友,顺便休整休整,也好精神十足地继续赶路。
曹操到了吕家,老吕恰巧不在。吕伯奢的儿子及其一众宾客朋友,或许是不认识曹操,不知道曹操是他父亲的故人;或许是看上了曹操的马匹膘肥体壮、成色优异,看上了曹操随行所带物料的丰厚,于是他们起了劫夺之心。
乱世之中,小吕的行为和想法也不需要大惊小怪。曹操这一行人,因为是出逃,躲避董卓爪牙的缉捕,所以,他们的行踪肯定有可疑之处。
小吕一伙下定了决心要抢劫打杀曹操一行,之后,他们安排好行动方案,见机执行。
不料想,小吕一伙,虽然年轻力壮,但是,比起才武过人的曹操来,那可真是小巫了。再说,曹操的出逃时所精选的这几个亲随,也都不是平常庸人。两方一交手,小吕一伙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曹操一个人就手刃了好几个人。
这个记载,很合乎正当防卫的规则,说来没有什么违背道德和人伦的地方。
照此记载,要给曹操任何恶名,似乎都是欲加之罪。
依此而言,这件事,似乎 与“我负”与“负我”没有任何联系。
一切,并不是这样,因为还有别的记载,也就是此事的另外的版本。
(本篇为《三国志人物图画·曹操第一》中的第八节。)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