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员的提问:
1. 问题: 为什么要学英语? 英语对于培训师的意义在哪里?
回复:
1、每个人做一件事情都是有自己的原因,想好自己为什么做就可以了,对自己有意义就可以了。
2、我为什么学英语?当下的原因是因为我要辅导我儿子英语;中期的原因是我希望能出国自助游可以无障碍交流;长期的原因是我希望80岁那场演讲时面向全球的,我能够用英语给全世界的人演讲;技能的原因是我希望看更多的英文原版书学更多的英文课程;心理的原因是我希望挑战自己一直未能逾越的难关。
3、英语对于培训师的意义?对有的培训师有意义,对有的培训师无意义。其实任何一项技能都是如此,对于需要它的人就是有意义,对于不需要它的人就是无意义。
2. 我有一些坚持很久的事情, 比如健身,学英语等, 后来在家人的反对下只能放弃。
还有比如每天记录感恩三件事,有时候经常想不起什么可写的, 或者老是写类似内容, 其实已经无法激起我自己的真实情感, 所以现在已经变得断断续续。所以我经常怀疑自己选错了事情。
问题: 每天要记录的三件事, 选择什么样的事情, 有讲究吗? 有方法吗?
回复:
1、如果家人反对下就放弃,那就放弃吧,那也证明那些事不太值得做,其实,放弃并不值得内疚。瑞士的军事理论家菲米尼说:一个良好的撤退应该和伟大的胜利同样受到赞赏。人生有限,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值得坚持的。
2、我也放弃过好多事情,有的是自己能力不够,例如学唱歌;有的是难度系数太高,例如学编程;有的是条件所限,例如游泳;有的是觉得没意义,例如每天给儿子拍张照片;有的是觉得没意思,例如打理家务;有的是自己懒,例如学做视频;(此处省略5000字)
3、能坚持做下来的事情无外乎是因为自己觉得必须做应该做还会做并且喜欢做,是谁也拦不住的,是自己觉得不做就对不住自己的。
4、选择什么样的三件事呢?以终为始来倒推吧,自己未来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成就什么样的事业?想要让孙子的孩子用什么词语缅怀自己?
5、想好就去做,边做边调整,只要让自己一直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就可以,例如唐僧,他想明白他就要去西天取经,然后就坚持每天走在去往西天的路上,坚持走就可以了。
3. 关于回答学员问题
我看杨老师回答问题, 速度极快, 态度非常坚决, 从无拖泥带水 (我猜这就是就是培训师的“快刀")。
问题: 但是有时候我们确实会遇到有各种情况需要分析, 或者说没有唯一正确答案, 那么该如何回答?
问题:你如何做到如此迅速的回答的? 是本身反应迅速, 还是长期积累, 还是两者都有?
回复:
1、问题从来都没有唯一答案,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观点自会不同,我只回复我的角度的观点。
2、速度快和态度坚决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自己的价值观确定,另一方面来自于长期的训练。
3、价值观就是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的确定,这仅仅取决于自己想明白,价值观没有对错,只有不同,但纠结大多来自于不明确的的价值观。
4、任何技能都遵循着熟能生巧,回复问题也罢,讲课也罢,都是如此,我在做专职讲师11年的时间中,每年的课程量是100天以上,我在做社群运营之后,可以说365天都在做分享和回复问题。
5、我们生活或者工作遇到的问题可以分为:简单的事、复杂的事和超级复杂的事。这种分法来自于《清单革命》。根据事情的不同有相应的解决思路。其实,很多问题在书中都有答案,多读书是正途。
6、平时多思考问题,或者平时多看那些大牛们是如何思考这些问题,等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答案就会脱口而出。例如对于时间,我前几天刚看了王烁的一篇文章,这次回复就用上了,王烁说,时间管理来自于痛苦管理,我们的很多所谓干扰都是自找的,都是为了逃避当下的痛苦,生活中有四大类耗时大户:睡觉、电视或者刷手机、家务和孩子。为什么会记得那么清楚?因为认同。
7、践行学到的知识,让这些知识穿过自己的身体,思考学到的知识,让这些知识安置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之内。等到需要用的时候,随手拈来。
关于课程中的一些名词
4. 既然是100天,2方法,3件事, 为什么不直接称为123养成法,岂非还更加好记? 要称OHTT
回复:
1、英文单词更能唬人,这是人们普遍的崇洋媚外心理,我也有。
2、市面上盛行的“法则”很多是以英文名字命名,例如常说的“SMART”“SWORT”“MECE”“SCQA”“OKR”,我只不过是借鉴了这种命名方式,也是因为自己更喜欢这种命名方式。
3、为什么不以数字命名?每个人喜好不同而已。我不喜欢数字命名法。做课件也罢,写书也罢,都是自己价值观的彰显。遵从自己的心,遵从自己的喜好。
5. WOOP思维 - 我理解其为一种专用名词定义。 我们是否有更容易的中文表述?
回复:
1、这是尊重原作者,因为厄廷根专门写了一本书来讲WOOP思维。
2、WOOP思维,我能借鉴的最简单表述就是“做理性的乐观派”,不过我还是喜欢用WOOP思维这个说法。
3、大部分的专有名词初听起来的确晦涩,听多了了就习惯了,当然对于讲的人而言,认同了,总讲也习惯了。
感悟
6. 命运的礼物, 标好了价格。 其实挫折也是有代价的, 是前者的相反逻辑, 挫折是先支付了价格,就看你是否能有所得(吸取经验,必有所得。)
回复: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一切福音皆是诅咒。
《道德经》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无间道》台词说: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
古今中外的思维方式都差不多的,要我们更理性更客观。
7. 关于库布勒罗斯曲线,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度过低谷期? 比如在两种类似的活动之间进行切换(比如培训和演讲?),两者有重叠, 也有不同,可以互有裨益。 当一个处于低谷时, 也许另一个可以在峰值。 是否会更容易度过低谷期?
回复:
1、每个人度过低谷的方法都不一样,据说法国作家傅里叶早上让仆人叫醒起床的说法是:该起床了,伟大的梦想正在召唤你。
2、找到自己度过低谷的方法最重要,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更好的方法。例如我度过低谷的方法还有吃零食和买买买。这些不一定适合别的人。
3、库布勒罗斯曲线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让我们明白,低谷期是必然存在的,要学会忍耐。有时候也不需要什么方法,就是明白自己在低谷期就已经够了。
关于如何应对学员质疑
首先,平静的心态接受质疑。当学员有质疑时,从内心里接受这是正常现象,让自己不要慌乱不要自我怀疑更不要崩溃,因为即使连圣人都要被质疑,例如孔子当年的“君子不器”给自己招致了多少质疑。
任何观点都会有人质疑,随着年龄的成长,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鼓励你支持你的人永远是少数,鄙视是永恒存在。
任何一个人只要亮出自己的观点,一定会有另外相反的观点存在着,自己要明白自己所持观点的对立面是什么。借用菲茨杰拉德的说法:脑海中同时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但依然能够正常行事的人,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其次,开放的心态面对质疑。争辩永远无法解除质疑,尤其是价值观层面的质疑,所以无需争辩。
如果学员的质疑是有道理的,那就谢谢学员的提醒,让自己借助质疑拓宽思路加深理解,不要有太高的人设就可以啦,培训师也是普通人,同样会犯错。就如那些知名的学者专家不也照样犯错,雷达里奥干脆自称为“专业犯错者”。
最后,冷静的头脑去面对质疑。
8. 关于老兵拿一次性补助或长期补助的问题, 如果有学员质疑: 老兵是否有除了金额方面其他的考量(政府公信度,通胀, 投资等), 该如何作答?
同样的还有阿莱悖论,也可能有信任度和风险控制的考量, 如果学员质疑, 如何作答?
回复:
这道题目只是探讨了面对不确定性时人的做法,事实就是这些老兵是这么选择的。事事有真假,观点无对错。
人性复杂而幽微,环境多变而繁复,哪有一道题目就能把所有变量考虑全部到位。
9. 靠运气赚到的钱, 会靠实力亏掉。 问题是, 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实力? 我在职业发展的阶段, 遇到很多次,自己对自己实力估计很低,但是别人评价很高。 或者是有些人评价很低, 有些很高。
问题: 我如何知道自己是在贪婪?(或者称为透支)还是在自己实力范围内获得应得的部分?
回复:
1、自我认知是自古至今心理学都在探讨的课题,到现在也没有明确的答案。
2、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是苏格拉底知道了德尔斐神谕后的反省。有时候陷我们于无知的恰恰是我们的已知。
3、想要知道自己的实力,实践中最容易看出来,去做事就可以了,事情的结果会说明一部分实力问题,当然也得明白哪一部分是运气问题。
4、具备成长型思维,相信自己的实力是可以随着自己的努力改变和提升的,当自己对过去做起来很吃力的事情驾轻就熟的时候,就是实力增长的最好表现。
10. 沉默成本 - 有时候我们了解一个东西需要时间。比如电影开头可能很烂, 但是常常也可能是我们还没有进入到其主题, 有时候继续看, 会发现是好片子。
问题: 我们如何知道是沉默成本,还是我们未达到足量投资?
回复:
1、那得看具体情况是什么?有时候要快速止损,有时候要足量投资。具体问题永远都是要具体分析的。
2、沉没成本只是做决策的一种工具,当然做任何决策不会只用这一种工具。做决策的能力向来都是一个人必须花费长时间打磨的一项生存技能。
3、我们到底要坚持些什么?要放弃些什么?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都是要建立一些列标准的。确定标准的过程,也是厘清自己思维的过程。
11. 心流 - 打游戏其实是很容易产生心流的 - 可能的学员质疑 (比如扔石头也是一种游戏)
回复;
1、心流的核心是“主动”和“被动”
2、打游戏的心流是那些游戏设计者们设计出来的,参与度的人是“被动”。
3、爱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
4、如果在打游戏的过程中加入“主动”思维,例如开始按照职业玩家的要求去训练自己的速度,开始思考游戏设计者是如何变成开发设计这款游戏的,那么就和单纯的打游戏区分开来。
5、选择一样事情,沉浸其中,体会心流的美好,这是一项技能,我们很多时候无法把值得做的事情坚持做下来,也是因为缺乏此项的训练。就如我花费一个多小时回复这些问题,就是主动的选择,其乐无穷。
12. 折纸题目 - 不好意思, 理工男的吹毛求疵。我记得曾经看过说, 一张纸是不能被折8次的 ( 我对其原理的理解是, 折纸并不是简单的把纸一裁二, 再叠起来。其实它涉及到复杂的3D模型 ) 可能会引发学员质疑
回复:
1、这是一个思想游戏,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数学游戏,用数学公式计算一下就可以了。
2、就如“电车难题”这样的思想实验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一样,现实中也不可能把一张纸这么对折42次的。
3、打个比方吧,我儿子在看电影的时候总会问这是什么朝代的?这个黄帝是谁?每次我先生的回答就是:不要把娱乐和历史混淆。电影就是娱乐,看电影就不要去思考历史了,好好享受看电影的乐趣。这道题目就是思想游戏,就当做娱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