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276年里发生了什么?

总叙:

本文篇幅较长,全文分为:简介,明朝历代皇帝,官场等级,历史大事件四个模块。明朝的历史:可以说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是大放异彩。在这200多年,小300年里,涌现出来的文化作品,建筑文化作品,外交成就,经济成就,医学成就以及作品,数学成就,科技成就,地理成就,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不计其数!

不尽人意之处,还请各位读者指出😀

以下内容来源:百度百科,网上资料(侵删!),《明朝那些事儿》,《张居正》,《万历十五年》,个人感悟!

一、简介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极盛时期国土面积约达1000万平方公里,历经十二世,共十六位皇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 注:1644年作为明朝亡国之年,但明朝后续政权南明至1662年灭亡,奉明正朔的明郑到1683年灭亡,若算上南明,明朝历经294年。从朱元璋建立西吴政权到明郑台湾被清军攻占,明朝前后延续319年。参见姜公韬. 《中国通史· 明清史·第五章·明清之际·第四节·流寇亡明与清人入关—第五节·南明恢复的失败》. 九州出版社. 2010-1. 第122页-第125页. ISBN 9787510800627. ——摘自百度百科

元末民不聊生,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 ;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 ,以应天府为陪都。 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 ,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击败大顺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

明代疆域囊括汉地 ,明初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 ,后缩为辽河流域;北达阴山,后撤至明长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 ,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 ,还曾收复安南

明朝地图.jpg

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据《明实录》所载人口峰值为7185万 ,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实际逾亿 ,也有学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两亿 。

明朝是继之后的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康熙皇帝对明太祖评价为“治隆唐宋” ,《明史》评价明成祖为“远迈汉唐” 。

二、明朝历代皇帝

总共一十六位皇帝,依次为:

  • 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朱元璋.jpg
  • 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朱允炆.jpg
  • 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朱棣.jpg
  • 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朱高炽.jpg
  • 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朱瞻基.jpg
  • 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朱祁镇.jpg
  • 景帝朱祁钰(1428-1457)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朱祁钰.jpg
  • 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朱见深.jpg
  • 孝宗朱佑樘(1470-1505)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朱祐樘.jpg
  • 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朱厚照.jpg
  • 世宗朱厚熜(cong,一声)(1507-1566)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朱厚熜.jpg
  • 穆宗朱载垕(hou,古同“厚”)(1537-1572)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
    朱载垕.jpg
  • 神宗朱翊钧(1563-1620)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朱翊钧.jpg
  • 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朱常洛.jpg
  • 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8年。
    朱由校.jpg
  • 思宗朱由检(1610-1644)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朱由检.jpg

三、官场等级

明朝官职等级.jpg

更多信息请访问这里~

四、历史大事件

  • 明初改革

    • 朱元璋削平群雄,统一中国后,就立即开始着手治理百废待兴的国家。

      经过多年的战乱,全国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萧条,社会生产一度停滞不前。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他奖励开垦荒地在全国大力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利于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他又下令清丈土地,编制户籍将农民无形地束缚在土地上,使得其国家的赋税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朱元璋接受刘伯温的建议,严肃法纪,整顿纲纪。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来之不易的大明江山,朱元璋还改革了行政机构。分别在三个方面实行改革

      在中央:

      朱元璋废除了自秦汉以来存在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在地方:

      朱元璋废除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改设布政司,按照皇帝的意思管理地方政务。同时,还在地方设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管理军事和司法。

      在军事上:

      朱元璋创立了卫所制,在全国重要的军事地区设卫,次要地方设所。将大都督府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管理军政,卫、所均受五军督府限制。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并把一直发展的君主专制推向顶峨

  • 郑和七下西洋

    朱棣即位后,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在经济和军事上都是首屈一指。为了恢复和发展同海外各国的友好贸易往来,树立和扩大明朝在海外的威望和影响,明成祖决定派人远赴西洋。因为郑和是明成祖的心腹,再加上郑和深受父亲的影响,对航海颇为了解,于是,郑和成了第一人选。于是乎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七下西洋。注:西洋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

    永乐三(1405)年六月,郑和率领62艘宝船(因其形体巨大,驾驶先进而得名),带着大量的丝绸、瓷器、粮食等物资以及2700余人,开始了第一次远航。这次远航的起点是苏州刘家河,终点是印度半岛西南的大商港的古里(今卡利卡特)。两地国王都对郑和表示热烈欢迎,并与郑和互赠了礼物。1407年返回。然而,在返回途中,行至旧港(苏门达腊岛)时,海盗头子陈祖义伪降,其实是阴谋抢劫。郑和假意不知,在陈祖义晚上妄图抢劫时,62艘宝船突然杀声震天,把陈祖义等当场擒获。押回国后,明成祖重赏郑和,将陈祖义斩首示众。

    永乐五(1407)年年末到永乐七(1409)年七、八月间,郑和率宝船48艘从刘家港启航,进行第二次远航。船队经过占城、泰国、苏门达腊、古里、锡兰等国家到达爪哇国。当时,爪畦国东、西两王正在战争,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进行贸易时,被西王误杀了170多人。事后,西王自知理亏,派使臣随郑和到明朝向明王谢罪。此后,爪哇一直和中国保持着友好往来。

    永乐七(1409)年秋天,刚刚回国的郑和又被明成祖派去三下西洋。郑和船队首先到达占城。在占城,占城王特意在王宫里为郑和船队举行盛大的宴会。占城人民也对中国的瓷器和丝绫等物很感兴趣,郑和也从他们那里购买象牙、犀牛角等特产。之后,郑和再次到达锡兰。然而,锡兰国王对郑和傲慢无礼,还欲抢劫船上的宝物,郑和无奈,破城攻之。生擒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于永乐九(1411)年,带回大明。永乐大帝从宽发落,赐衣物,释放回国。郑和此次远洋归来,有19个国家的使节随郑和船队一起到中国访问,明朝的对外关系达到了一个高潮。

    永乐十一(1413)年,郑和第四次远航。他先到达占城,又访问了东南亚诸国,并到了苏门答腊及忽鲁谟斯等国。回国,途经苏门答腊时,苏门达腊前王子欲对郑和船队截击,被郑和擒获。永乐十三(1415)年,郑和率船队回国。

    永乐十四(1416)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郑和率船队竟爪哇、古里、忽鲁谟斯、阿丹、木骨都束(今索马里)、卜剌哇(今非洲东岸)等地,将19个国家的使臣送回各自国家。永乐十七(1419)年。郑和回国时,又有17个国家的使臣随郑和船队来到大明访问。

    永乐十九(1421)年。明成祖又派郑和带着国书和大量的礼物,率领船队护送这些使臣回去。这是郑和的船队第六次远航西洋。

    永乐二十二(1424)年,明成祖病逝,仁宗即位。下令停止下西洋,大明与西洋各国间的经济往来逐渐衰弱,政治影响也越来越小。

    宣德六(1431)年,明宣宗派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以改变这种局面。此时郑和已是花甲之年。第七次下西洋,郑和几乎走遍了南海、北印度洋沿岸各国、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的国家。宣德八(1433)年七月,郑和船队在满刺加装载货物,返回南京。

    由于多次出海,郑和长年劳累,精疲力竭,最后一次航行回国不到两年,就于1434年在南京病逝了。

    郑和七下西洋路线.jpg

    个人看法:郑和是一个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宦官,他能有这样杰出的贡献,与他的个人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我个人觉着,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他能有所作为,真的是领导的支持和信任。就当时来说,这也算是,放眼看世界吧?访问其他国家,带来的不仅仅是,国际地位的提升,他国的文化,知识,科技,都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而且也达到了弘扬国威和我国文化的目的。文化的同化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让世界俯首称臣。

    总之呢,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有些人不屑金子。如果光芒太过刺眼,最后的下场只会是一滩金水。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 土木堡之变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擅权,朝政日益混乱,边防空虚。这时,蒙古瓦刺部强大起来。瓦剌首领也先梦想恢复“大元一统天下”,便极力向中原扩张。公元1449年,瓦刺首领也先率军攻打明朝。王振怂恿英宗率50万大军亲征,以建君威,英宗接纳了他的建议。然而仓促出兵,行伍不整,粮饷不齐,士气十分低落。八月初一明军抵达大同,也先假装败退,诱明军深入。明军先头部队中伏击而大败,王振听到前方军队失败,心里非常恐慌,急忙令大军撤退。在回军路上,王振不听大同总兵让英宗速人紫荆关的建议,反邀英宗到自己的老家蔚州巡游,以耀乡里。行40里后,王振又急令军队转道宣府,以避免大军踏坏他家乡的庄稼,而这样就耽误了许多时间。十四日停驻在木土堡时,被瓦刺军队追到并团团围住,明军被围困两天,人马无水喝,陷入困境,英宗遣使请和。瓦刺军也先假装言和。当明军移营出城时,乘此机会将他们包围了起来。明军仓促间人仰马翻,死者无数。英宗被俘。战斗中,护卫将军樊忠义愤填膺,将王振一锤击死。此一战役,明军死伤数10万,文武官员也死伤50余人。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

  • 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

    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满剌加(马来亚)。随后,又不断对中国沿海等地进行骚扰。1535年,葡萄牙人贿赂通都指挥黄庄,以岁纳保金二万两为条件请移泊于澳门海面。1553年,葡萄牙人又进一步贿赂通海道副使,称船只遭遇风浪,货物被浸湿,请允许在澳门晾晒货物。于是葡萄牙人便在澳门筑屋居住,并将住宅区不断扩大,建筑城墙、炮台,自设官吏,使澳门成为西方殖民者人侵中国的据点。就这样,澳门逐渐沦为了葡萄牙的殖民地。

    那为什么大明王朝会容忍葡萄牙在澳门驻扎下来呢?

    俗话说,山高皇帝远,葡萄牙人通过贿赂的方式向当地的官员缴纳了“租金”,于是当地的官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葡萄牙人在澳门居住了下来。

    所以说,葡萄牙占领澳门并不是用大炮轰进来的,而是用银子贿赂进来的。

    但是葡萄牙占领澳门也并非全是坏事,葡萄牙来到澳门之后,很大程度上帮助到了明朝的火器建设,当然不是白白相赠,是通过战争缴械以及贸易的方式获得。

    葡萄牙的到来,不进带来了先进的火器,还促进了中国数学、地理、天文等方面的发展,使得明朝一批士大夫颇具国际视野。

  • 戚继光抗倭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寇猖獗。浙江、福建一带的大地主、大商人和倭寇进行勾结,共同抢劫分赃。严重地威胁到了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明政府委派20多岁的戚继光到浙江防倭。他见明朝军队腐败,没有战斗力,就招募强悍有志的农民和矿工16000人,组成新军,进行严格训练,制定了严格的军纪。戚继光训练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被人们称为“戚家军”。戚继光又根据沿海的地形环境特点,创造了一种火器、弓箭相互配合的新战术,使倭寇的重箭、长枪无法施展它的威力。

    公元1561年,戚家军在人民的支持下,在浙江台州(今浙江临海)一带连打了9次胜仗,将那里的倭寇一举歼灭,史称“台州九捷”。戚家军使倭寇闻风丧胆,纷纷败退。公元1565年,东南沿海倭寇基本肃清。

  • 郑成功收复台湾

    注:春秋战国时期称台湾为“岛夷”;秦朝称“瀛州”;三国时期称“夷洲”;隋朝至元朝称“流求”。明朝官方称为“东番”。郑成功改称“东都”,后郑经改为“东宁”。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把台湾作为其域外领地。1661年,郑成功召集诸将讨论收复台湾。在此之前,由于岛上人民不堪忍受荷兰殖民者不准岛上人民与大陆交通联系的禁令,纷纷渡海,并带来了详实的台湾军事形势图,促使郑成功下定收复台湾的决心。四月三十日,郑成功的军队顺利抵达台湾海面,在何斌的引导下避开荷军的炮火,利用涨潮,于荷军疏于防守的北航道淤浅地带顺利地从鹿耳门登陆。在广大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下,郑成功指挥军队从海陆两方面向荷兰侵略者展开了猛烈攻击。荷兰人在赤嵌城受困8个多月后不得不宣布投降。1662年2月1日,荷兰统帅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非法占领台湾达38年之久的荷兰人被赶了出去,台湾从此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 海瑞罢官

    海瑞担任明朝时期的一个官职,为人刚正不阿,严惩贪官污吏,纠正官场不治之风,是较早期的反腐英雄。历史上海瑞罢官主要讲述的是徐瑛,王明友的故事。

    先讲讲徐瑛,徐瑛是徐阶的第三个儿子,徐阶是严嵩的得力助手担任的是首辅副手的职位。之前海瑞逼徐阶退换贪污的四十亩田地成为了海瑞反腐的一个最大成就。徐阶和海瑞在那时也就有了冲突。多年以后的徐阶年事已高,便告老还乡,徐阶的家乡在华亭县。

    光荣退休的徐阶有3个儿子,这里讲到的徐瑛是第三个儿子。徐瑛好的不学学坏的,不仅霸占老百姓的田地,还强抢民女赵小兰,赵小兰的母亲名叫洪阿兰,洪阿兰到华亭县告状,希望县令能给一个最公道的解决方法,当时王明友就是担任的是这个县的县令。但是华亭县的县令贪污受贿接受了徐瑛的金钱诱惑,决定一手遮天。王明友接到报案后,不仅没有处理徐瑛强抢民女这件事,反而仗罚小兰的祖父,并且打死了这个老人家。

    海瑞微服出访,路遇洪阿兰,查明真相,判处徐瑛、王明友死罪,饬令退田。徐阶买通太监、权贵,妄图罢免海瑞,推翻定案。海瑞识破奸计,断然处斩二犯,然后交出大印,慨然罢官归里。

    个人看法:海瑞为人刚正不阿,为民请命,是个好人,但是他不懂得官场的规则,不懂得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怎么说呢,当老百姓吃的好,穿的好,当官的就算吃喝玩乐,那也是好官!若是老百姓温饱都成了问题,你当官的就算是吃素菜汤!那也不是好官!社会没有公平,只有利益的平衡~有时用一个贪官治理更多的贪官也是一种手段!!比如和珅。

    更多海瑞信息请访问这里~~

  •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的改革主要是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进行的。

    政治上,纠正“纲纪不肃,法度不行”的不良风气,改革弊政,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

    张居正的从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治,信赏罚,一号令”(《明史·张居正传》)。他针对朝纲法令弛坏、上下诸事推诿的腐败现象,采取措施整顿吏治。1.除冗滥,任人为贤。裁汰冗官冗员,犯罪的给予惩罚,同时奖励急公进取的官吏。他强调用人唯才,“能办国家事,有礼于君者,即举而录之”(《张江陵书牍》五《答冏〔jiong窘〕卿李渐庵论用人才》)。官吏的任免“一以功实为准”,不拘资格,不论亲疏。用他的话说,法有当加,亲故不启;才有可用,疏远不遗。时人评论道:“江陵当国,号能用人,一时才臣,无不乐为之用,用必尽其才。”(《国榷》卷七十一)2.综核名实,设立考成法。就是去掉一切名实不符的东西,加强督责,提高实际效益。考成法就是考核办事成效。凡六部、都察院等章奏奉旨,皆酌量事情的轻重缓急,道路的远近,定期签署册簿,催督查核。各级官吏如有迟延,严格纠察。此法颁布后,朝纲振兴,提高了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政令一下,“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实行法制,设立保甲法,稳定统治秩序。张居正改革中始终坚持法制,严肃纲纪。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秋天,张居正下令将屡犯法令的黔国公沐朝弼捉拿归案。这使王公贵戚的不法行为有所收敛,也使改革措施得以较顺利地推行。同时,设置保甲法,让民人互保;加强城防、江防和海防,防范农民起义和城镇民变。张居正素以执法严明著称。他曾说:“盗者必获,获而必诛,则人自不敢为矣。”(《张江陵书牍》八《答总宪吴公》)张居正这样做,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经济上,调整政策,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富强。这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

    治理黄河,兴修水利。明代中期,黄河仍时常决口泛滥,南下流入淮河,阻断运河。明代统治者担心黄水横流会冲毁凤阳皇陵,影响漕运,北方经济受到损失。更可怕的是黄泛使百姓走投无路,聚众哗变。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黄河又一次大肆漫溢。张居正推荐从前曾任河道都御史的潘季训主持治河。潘季训是明朝著名的水利学家,有着丰富的治水经验。从万历六年到八年(公元1578—1580年),他亲临治黄工地,根据黄河的特点,提出“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水原则,即借水势将淤泥冲刷入海。他还将多年的治河经验,编为一书,名曰《河防一览》。潘季训治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水灾减少了,人们重建家园,“田庐皆尽己出,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而河上万艘得捷于灌输入大司农(指京仓)矣”(《张文忠公行实》)。

    清丈土地,条理赋役。张居正理财的指导方针是“强公室,杜私门”。他认为,国家财政匮乏的根源在于官僚贵族、豪强地主隐占土地和人口。“豪民有田不赋,贫民曲输为累。民穷逃亡,故额顿减”(《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一《江陵柄政》)。为了解决赋役悬殊不均的问题,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张居正力排众议,下令清丈土地。由户部尚书张学颜主持颁布了《清丈条例》。当年先对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进行丈量,然后对全国府、州、县的庄田、民田、职田、屯田、牧地、荡地,重新清丈,到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清丈结束,总计全国田地为700余万顷。尽管其中有些官吏逢迎谎报,数字有不实之处,但毕竟清查出许多被豪强地主隐匿的土地。张居正又下令改革赋役制度,推广一条鞭法,将明初以来的赋役分征改为合征,重新编排赋役。这是一项役法的革新。上述两项措施实施几年后,“帑〔tang倘〕藏充盈,国最完富”(《明通鉴》卷七十六)。“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太仆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一《江陵柄政》)。《明史·张学颜传》也记载,明朝自从正德、嘉靖年间虚耗以后,到万历十年间,这一时期最称富庶。

    军事上,整饬武备,训练士卒,安抚边区少数民族。

    张居正入阁后,重视加强边务。命大将李成梁坐镇辽东,把在东南沿海抗倭的名将谭纶、戚继光调到北方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张居正经常同谭、戚商讨军务(图5)。在谭、戚的主持下,修筑了居庸关至山海关一段长城,建起敌台1200座,使“边备修饬,蓟门宴然”(《明史·戚继光传》)。

    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在张居正的大力支持下,王崇古、方逢时在宣化、大同与鞑靼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议和通贡,化干戈为玉帛。明政府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封其妻三娘子为“忠顺夫人”,并授大小首领56人以不同的官号。同时,复开大同、甘州马市,互相贸易。当时有不少人公开反对这一作法。张居正批驳道,通贡既不是汉朝和匈奴的和亲,也不是宋代与辽金的所谓献纳,主动权在朝廷。他坚持蒙汉两族和睦相处。在尔后的30—40年中,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边防,烽火不惊,三军晏眠,塞内外水陆屯田都得以开垦整治,如同内地一样。蒙汉人民“合为一家,永享太平”。

    更多请访问这里~~

  • 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是中国明代万历年间平息叛乱的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朝鲜之役的统称。

    具体情况请访问这里~~

  • 万里长城

    长城东西南北交错,绵延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现在我国新疆、 甘肃、 宁夏、 陕西、 内蒙古、 山西、河北、北京、 天津、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峰火台的遗迹。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就达3万多里。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关”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折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而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除运土、运砖可以用毛驴、山羊能爬山的牲畜外,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

    万里长城的工程量,据粗略估计,仅以明朝修筑为例,若将其砖石、土方用修筑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墙,可环绕地球一周有余。如果用来铺筑一条宽5米、厚35厘米的马路,那就能绕地球三四周了。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总计10万里来计算,则这道长墙可绕地球十几周,这条马路,可绕地球三四十周。

    今天所见的大部分就是明长城~

  • 明末宫廷三大案

    梃击案:万历间,明神宗对郑贵妃十分宠爱。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朱常洛作为长子,被神宗封为太子,郑贵妃所生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五月初四,一个名叫张差的男子,直闯朱常洛所居住的慈庆宫,逢人便打。张差被拘后,供出主使之人是庞保、刘成,这两人乃郑贵妃内侍。一些大臣上疏,希望皇上对此案进行彻查。神宗没有深究的意思。只是令郑贵妃向太子解释。最后,神宗下令将张差处死,了结“梃击案”。

    红丸案: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神宗崩逝,太子朱常洛即位,年号泰昌,是为明光宗。郑贵妃生怕光宗怪罪自己,于是便想尽办法讨好光宗。又巴结最受光宗宠爱的李选侍,请求把她立为皇后。李选侍则以请立郑贵妃为皇太后作为报答。但最终因大臣们的反对而没有成功。没过多久,光宗患病,服下一红药丸后,身体顿时感到非常舒服。下午又服一丸,不料第二天凌晨,光宗便驾崩了。众大臣对光宗之死因无据可查,只将崔文升发往南京,李可灼遣戍。

    移宫案:光宗死后。李选侍便把皇长子朱由校控制了。李选侍将皇长子阻于暖阁,不让他与大臣相见。太子东宫伴读老太监王安就欺骗李选侍说。只让皇长子出去与众臣见面后即返。朱由校被扶出乾清官,立即被众臣拥至文华殿,旋送往慈庆宫,准备择日登基。乾清宫本是正宫,是天子、皇后居住的地方,李选侍居之,使朝臣感到非常不安。朱由校遂颁布特旨,命李选侍移居仁寿宫,改日再徙哕鸾宫。又以“私盗宝藏”罪名将太监李进忠等人收押。李选侍移出乾清宫之后,皇长子朱由校即皇帝位,年号天启,是为明熹宗。

  • 崇祯大旱

    崇祯大旱指发生在1637~1643年间的一场特大旱灾。其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大,为近五百年所未见。中国南、北方23个省(区)相继遭受严重旱灾。干旱少雨的主要区域在华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这些地区都连旱5年以上,旱区中心所在的河南省,连旱7年之久,以1640年干旱最为猖獗。

    从15至17世纪的200余年内,全球处于小冰期气候,世界上强震很多,其它自然灾害(如瘟疫流行)也很集中,这也正是太阳黑子蒙德极小值期。这个时期太阳活动处于极小值,人们往往把它当作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崇祯大旱正处在这一时期。明朝所遭遇的“小冰河期”,尤其是末期的1580-1644年在一千年里是最寒冷的时期。据学者(如竺可桢等)研究,明朝中叶,即1500年后,气温骤然下降,气温最低的阶段就是明朝末期的那段日子——1600年至1644年。这段时间,气温骤然下降到了千年以来的最低点。崇祯即位的1628年正好是最寒冷的一段时期之中段,整个气温回暖是在明朝灭亡以后的1650年左右。自“万历”开始到“崇祯”时期,正好是极度寒冷时期的开始和终结。

  • 崇祯帝朱由检煤山自杀

    清军的铁骑虎视眈眈地守候在山海关外,中原的砍杀声却越来越动地惊天。

    公元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成立新顺政权,自称“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他的政治目标,越来越远大。农历九月,农民军又向陕西进军,谋求更大的发展。十月,李自成亲率大军攻破潼关。第二年正月,李自成攻占西安,恢复西安的古名长安,定为都城,建大顺国,称大顺王。

    李自成的最终目标是打到北京去,建立全国性的政权。为侦察明朝的动静,为将来攻城时作内应,他早就派遣许多人,化装成陕西、山西的大商人,到京城市面上开商店,或者贿赂官员,混进衙门当差。有时,明朝官府派一些打探消息的间谍到农民军中去,多被他们察觉,逮住后给以款待,反而成为农民军的情报人员,送来真情报,带去假情报。所以,明朝的一举一动,农民军都知道得很清楚。他们知道京城守卫非常空虚,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大军分成两路向北京进军。

    李自成亲自率领一路军队,渡黄河,下太原,沿路的明军、官员大多不战而降,农民群众更是热烈欢迎。崇祯帝听到这些消息,愁得天天在朝堂上叹气。大学士李建泰上奏说:“臣家在山西,有不少财产,可以捐献出来做军饷,带支军队去山西阻击贼寇。”崇祯帝以为遇到了大救星,命他带兵出征,亲自为他送行,直到李建泰的帅旗看不见了,他才默默地回转宫中。可是李建泰带着大军,在路上却逗留不进。他的老家早已被农民军占领,家财也已成了农民军的战利品。他的军队很快就崩溃了。

    崇祯帝病急乱投医,又是下“罪己诏”,承认自己治理国家的过失,又是征集天下军队到北京勤王,又是要求王公大臣、外戚权贵捐献家财做军饷,组织抵抗,可是都得不到积极响应。外戚周奎有几十万两金子的家财,却装穷说没钱。崇祯帝亲自出面,他才答应捐二万。
    崇祯帝又把管理宫门和各城门防守的军权,都委托给亲信的太监。可是这些太监只知作威作福,并不真心帮他办事,反而打击了一些真心为国的将军、大臣的努力。崇祯帝要人没人,要兵没兵,要钱没钱,要粮没粮,连找个出主意、商量对策的人都没有,真正到了孤家寡人的地步。有一次在朝堂上,他连问了好几件事,都没有一个大臣应声,他气得大骂:“我不是亡国的君主,你们都是亡国的臣子。一批饭桶!”怒气冲冲回到后宫。

    农民军的攻势如同破竹,三月十八日,就打到北京城下。崇祯帝派太监和士兵上城防守,可是搜索干净,也只有六七千老弱残兵,还缺衣少食,上了城楼,大都躺倒大睡,根本没有人认真防守。急得督战的军官用鞭子抽,起来一个,另一个又躺下了。十九日,守城太监曹化淳开了城门,放农民军入城,李自成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地进入紫禁城。穷苦百姓热烈欢迎农民军的到来。

    崇祯帝知道农民军进城了,得到消息的官员、太监也早已跑得不知去向,只有太监王承恩还跟着他。他本想逃出城去,又想找个外戚的府第暂时躲避一下,可是所到之处,都吃了闭门羹,只得折回宫中,逼皇后上了吊,又亲手砍下十五岁的公主的手臂,然后在王承恩的陪同下,来到紫禁城北面的万岁山(又名煤山、景山)寿皇亭下,与王承恩双双上吊自杀了。他在自己的衣服上留下一些遗言,说,是朝中大臣误了我的大事,又说任凭处置我的尸体,不要伤害百姓。

    崇祯有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但是他过于急功近利,又很多疑,不信任人,主观固执,不管什么人,一有小错或疑点,他就罢人家的官,或者下狱、杀头、充军。所以,真正的人才,在他手下,大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一些善于拍马逢迎、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又常围在他身边。因为他越来越与他的大臣们对立,就越来越重用亲信宦官。宦官又大多是势利小人,凶险时候都背叛了他。

    明朝的灭亡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明朝自世宗、神宗、熹宗以后,政治腐败,民穷财尽,国力崩溃,不是谁能够挽回的。所以,崇祯帝最后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

    统治中国276年的明朝,就此灭亡。

以上就是明朝在文化,建筑,外交,经济,医学,数学,科技,地理,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等等各个方面的名人轶事

更多还有:

李时珍
徐光启
徐霞客
三言二拍
故宫
天坛
十三陵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更多的趣味历史还请读者自行点击链接阅读!内容来自百度百科🙂~多谢各位支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884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47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435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09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1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37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87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30评论 0 26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194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2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64评论 1 34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34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44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6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97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89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54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