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买了《驴得水》的话剧票,心情特别好,于是想着要完成这周的心得了。
《驴得水》里有一位特别重要的演员,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任素汐。她长得不够美,与传统的影视明星她还真的差得有点远。但是在这部话剧巡演的五年,没有一个看过的观众向她提出这样的质疑,甚至我自己在看的时候,我觉得她那小绻的头发和那舒缓的歌声,深深吸引着我的眼球。后来电影版要上演的时候,导演还是强烈要求用回她来当女主角。
现在,有很多电影剧本来找她。任素汐说:“我不奔钱去,反正这么多年也过下来了。我只想演自己负得了责任的角色,自己能保证完全真挚的角色”,然后——“每年都要回到舞台”。
我喜欢真挚热情而负责的人,我也一直努力成为这样的人。而在读书的路上,我总是报着那份蠢蠢欲动的心去翻开每一页。
最近被学校的同事笑称为“考神”,因为我好像总是很忙,没什么时间去复习,但是考试总是一考就过。而很多老师专业水平比我高得多的,还在为这个教师资格而苦苦挣扎。
我在想,这是为什么呢?
是的。我很忙,有时我甚至觉得特别累。每到有考试的时候,即使我让自己提前找时间开始准备,列出一大串的时间分配表,或者做出各种鼓励机制,但往往都是最后几天的晚上才可以抽空看一下。没办法,这类不是自己特别想考的科目,总是没有那么大的动力嘛,拖延症晚期的最好借口。
但每到考试,我总会很幸运,而且成绩并不会太低。记得我第一次考教师资格证笔试,是我考试前一天下午决定去考的,我是报名了但是想着弃考的,因为我觉得我根本就没有准备过,去考了也是当炮灰。刚好考试在我们学校,教务处主任看到考试名单有我的名字,考试前一天下午的考务会议上,他跟我说这个考试通过率很低的,你去努力一下吧。然后我就很悲催地,晚上回家后狂准备,当晚连饭都好像没煮,一直在看书,因为明天要考三门,而我有一门连书都没摸过。
结果,我是我们学校去考试的老师当中惟一一个三门都过了的。
我没有其他老师那么专业的水平,连老师也只是当了一两个月(当时),很多东西都在摸索中。即使我的劣势如此的明显,但我觉得考试其实考的并不真的是知识,而是知识的思考与运用,于是,对于平时的习惯,我总结了一下:
一、做笔记的讲究。
最近我在重看《影响力》,看了很久,好像效率特别特别低。现在只看到第三章,但我做的笔记已经是十多页了,笔记更多的是自己的举例、思考与疑问,在这些思考中还带着其他书籍的身影。我并不追求我看这本书能看多快,因为它需要我静下心来才能有所收获。
在书的思考中,并不单单就事论事地去想书中已然存在的内容,我还会想作者的比喻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比喻更好的例子对它的讲解进行证明,然后,还有哪些考虑因素作者并没有思考到,如果是我,我还可以怎么样来完善,或者有什么反面例子来推翻。
以前我一直觉得这种效率太低了,有些问题还要用不同的颜色去标记,因为我没有找到合适的答案。我想那么多究竟有什么用呢?
教师资格证考试有一门《教学能力与基础》,里面的考试内容主要是教育学与心理学。还有一门是《综合素质》,里面需要写一篇1000字以上对于他所引用的教育问题的思考。这两门一直是让很多老师头疼的,因为考得太多太杂。但是在我不断地积累与总结中,我却能不怎么复习就能轻松地完成。
二、读书心态的端正
很多人总会囤很多书,包括我。因为老公单位每年都有书费报销,我总是利用他们单位的好资源买上一大堆想看的书,但书太多我又看不过来。很多人对于这种现象就会很焦虑。
其实,是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这些书都要从头到尾地翻完才算是看过。
没有思考的读书并不会带来任何价值。
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现在我们都在职场上,已然没有那么多的考试来鞭笞我们去读书,那这个时候你还会选择拿起一本书吗?
老公上周刚考完一门试,考完第二天晚上他就在那发愁,不知道该做什么好,他说:“考完就没有看书的动力了。”于是他就去看无聊的电视剧去了,我还是坚持着每天晚上在书桌前看书,等十一点他进来提醒我睡觉。可是,再过一天的晚上,我晚修回到家,看到亲爱的他在我的书桌上很认真地看书。当时心里暖暖的。
我没有要求身边的人跟我一样,因为我知道我们并不一样,你有你的爱好,我有我的喜欢。而当我发现我在用我的行动来影响到他,即使可能只是那么小的时间,我也是由衷地高兴。
在我看来,读书的意义在于影响,有时是思想上的影响,而有时,或者就是行动上的影响。
生命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影响构成的。
像我们这个社群,不正是互相影响中的推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