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这大概是一篇观后感。
不知不觉的活到了可以贴上“大龄未婚女青年”标签的年龄,尽管心理的时钟并没有把你推到了这个年岁,可是我们开始不断的需要表明自己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
等待和坚持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变成了不被理解的异类,我们很清楚限制住自己的根本不是那些所谓的条件和框架,是一些没有办法形成语言的偏执,是在时间给予的绝望中对命运不自觉的依赖。在树立观点和讲道理的过程中,好像是在说服别人,同时也在给自己洗脑,让这种理直气壮非常的理直气壮。
也不是没有过动摇和疑惑的时刻的。上周五看《奇葩说》,辩题是“剩男剩女找对象,到底该不该差不多得了?”,姜思达说,其实我们的恋爱到最后,都是变成一个很好的差不多,这仿佛就是一个真相,好像我们所能观察到的那些长久和美好,归于本质就是这样的一种关系,所以当他抛出这个观点的那一刻,我问自己,如果差不多是这样的,这可以算太好的结局了,何必又执拗的不肯给自己和世界机会去互相获得呢。
思达是个很棒的辩手,有趣又有逻辑,把这个“差不多”诠释为建立在了一个已经互相有认可度的基础上,这种思维和观点无可挑剔,对于一个追寻的人而言你是否敞开部分的自己去寻找在这个世间与人相处或者相爱的可能性,大概确实是需要去反思的。可是这个节目的奇妙在于,有时候你会动摇,会思考,但你却能找到直击你内心的那一段。
“我之所以单到今天,我一定有一个内心很不愿意割舍的标准,当今天我们说你要不要差不多得了,我们是在跟内心坚持这么多年的一个标准在对话。这个标准会是什么,通常不是他抽不抽烟,他喝不喝酒,他是不是高富帅,所谓“剩男剩女”心中坚持单着的原因不是这个标准。我们心中最在乎的这个标准其实是什么,是我需要有一个能够真正包容我过去的一些人生经历的人,也可能是因为我们性格的某些特点,我们需要有一个人真正能够由衷地接受和懂我,这是我们这些单身的人所坚持的。”
猛点头的看完胡渐彪的发言,扎心了老胡!不爱的人到底坚持的是什么,是爱呀!因为想要获得真正的感情,而有抗拒和挑剔,这才是心声啊!
为什么每次在对抗压力之后还是没有妥协,那是因为我们对于不够相爱的恐惧大于对孤独的忧畏。
有一些人最后在传统观念里面成了所谓的“剩下来的”“不一样的”人,起因可能是想太多,他们先给自己的生活和内心设立了标准和秩序,然后再去面对人生的种种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标准会破碎掉,有的秩序会完全混乱,这是成长不断要去经历的阶段,每一个预设都不一定会成为现实,那些坚持下来的人坚持的并非全部,其实成长的过程就是有一部分的自己会被同化和消融,最后剩下的那些对感情的坚持和向往,那必是我们仅存的对自己最初的不可放弃。
懵懂无知的时候,觉得婚姻是很简单的事情,客观条件外部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一起过日子了。后来年岁渐长,一个人的生活惯了,对自己对生活都会有了更多的要求,有一些认知也不再那么浅薄,改变本身就已经需要勇气了,而情感、婚姻、责任每一样都会是你做下某一个决定时都是深刻的复杂的存在,谨慎是成长留下的保护色。我们开始期盼的是在寻找更好的自己的这个过程中,遇到那个会让“1+1>2”的人,不一定是相像的,不一定是条件上合适的,而是一种笃定,是对漫长人生拥有的归属感。这不是单纯一纸婚书可以带给彼此的,我依然是相信有这样的情感的,它把两个人拉在一起,不是因为差不多,而是变成了刚刚好,不一定会永恒,可至少有一霎那,我心中的肯定无与伦比。
我一直都在告诉自己,做最坏的准备,过最有期望的日子。等待和寻觅是共存的,在一个推动自己前进的过程中,我们去辨别自己的爱和不爱,去面对迎来送往中的自由安排。
相信、独立、坚强、勇敢,让这日子努力中自有色彩。